【牛栏马圈】王受之专栏 时尚传媒圈

很多人以为时装的核心力量是设计,其实不尽然,越到当代,传媒的作用越大,时装的传统传媒是杂志,之后是重要报纸的时装版面,之外才是电视、电子传媒,因此,控制这些传媒的人,其实就是时尚的掌门人了。

十年前,因为设计、评论认识了北京时尚集团的吴泓、刘江先生,之后又认识了现代传媒集团的邵忠先生,他们手头都有若干本重要的时尚杂志,走的路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中国时尚平台的地位,其中时尚集团旗下有杂志十五六本,内中的《时尚 · Cosmopolitan》、《时尚BAZAAR》都是和美国这些最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合办的,具有很高的国际权威性。因此,我也得以有机会从内部了解中国的时尚圈,三年前,时尚集团庆祝二十周年,约我写一本书,我去访问了几次吴泓、刘江,还有下面几个具体杂志的主编,像是Cosmo的徐巍、BAZAAR的苏芒。书如期出版。不过出版的时候吴泓突然急病去世,那本书因此又多了一层纪念性意义了,自是后话。不过我这十年的经历,倒是得以认识了中国时尚传媒圈子最核心的人物,对这个行业也有一定的认识。

很多人以为时装的核心力量是设计,其实不尽然,越到当代,传媒的作用越大,时装的传统传媒是杂志,之后是重要报纸的时装版面,之外才是电视、电子传媒,因此,控制这些传媒的人,其实就是时尚的掌门人了。

前两年我还在美国的大学给学生上一门设计理论课程,其中品牌是很主要的一个课题,课堂上讨论过几个举足轻重的评论家的作用,比如苏兹·门肯斯(Suzy Menkes, 1943-),《Vogue》杂志主编阿娜·温托(Anna Wintour),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评论家、媒体掌门人的名气远远不如时装设计师,但是实际上,他们才是时尚界背后兴风作浪的人,是操盘手。苏兹·门肯斯从1988年主持《国际先驱论坛报》(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时尚版以来,一直把持这份纽约时报国际版的时尚评论口,真是呼风唤雨,她的评论文章已经超过180万字;而阿娜·温托,连大牌时装设计师、摄影师都要畏她三分。2009年有一部长90分钟的纪录片,叫做《九月号》(The September Issue),记录了2007年9月号《Vogue》出版的全过程,可以看见温托那种一言九鼎的气势。掌握媒体的人,有媒体作为平台发表评论的人,都有这种权势。

中国的时尚市场虽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奢侈品牌市场也接近世界最大,但是在权威传媒、权威评论方面还是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发育过快,因而结构不健全而导致的。

从媒体来说,短短的十多年内,几乎所有外国最重要的时尚杂志都在中国出版了合作版,比如《Vogue》、《Cosmopolitan》、《Elle》、《Bazzar》、《Mademoiselle》等等。这批杂志多在1930年代就创立了,有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和西方时尚设计、时尚市场融为一体,又有一批资深评论家的把握,因此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消费群。

反观国内情况,绝大部分对时尚有认识、有能力的购买者都是在最近十多年内随着国内财富发展而出现的,本身就没有底蕴,时尚媒体,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变相的产品目录而已。而时尚评论,好像中国的艺术评论、设计评论一样,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所谓评论,流于歌功颂德,流于时尚说法,因此也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举足轻重的评论家。中国奢侈品市场越大,媒体把关作用、评论家的引导作用就越弱,因此,虽然我们的时尚和西方时尚相比,几乎同步,市场规模比西方要大得多,但是作为时尚文化圈,则非常虚。

我和这个圈子打交道不少,也试图谈谈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认识的问题,而是市场发育过快造成的结果,莫说我,就是阿娜·温托、苏兹·门肯斯自己来中国操盘,也肯定是没有效果的。

四年前,我去北京时尚集团和吴泓、刘江聊时尚集团和中国时尚评论的问题,他们的确有所感悟,但是在中国,做媒体的人好像是被洪流夹泄,身不由己;而我去找苏芒他们聊,更加是忙得不可开交,还来不及思考这些事情。这个圈子是一个亮丽的、精彩的、快速的群体,没有思考的时间,熟了之后,也就干脆少说少谈,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事就是了。但是,感觉我们的时尚圈、时尚传媒离成熟时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