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治理】儒家与当代西方普适价值(上)

儒家可以保持它的一些根本特征,不一定非要变成康德、非要拥抱(极端)个人主义,也可以认可自由和民主。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张雨

(向春/图)

儒家可以保持它的一些根本特征,不一定非要变成康德、非要拥抱(极端)个人主义,也可以认可自由和民主。

对儒家与民主的几种看法

前面文章提到,儒家应该被当作一套普适价值,与其他公认的普适价值进行比较、竞争,在可能的条件下博取众长,产生一套最好的普适价值。这个比较与竞争的一个明显对象,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及其背后的价值。(本文所指的西方自由民主体制,乃是建立在宪治基础上的、保护公民自由与权利的、民选的政体。下文中所用“民主”等词均指包含所有这些因素的政体及其背后的价值。)

对儒家与宪治的关系(下面部分借鉴了当代学者干春松的分类),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家为基础的政治中一直没有,这大概是最主流的看法。另一观点认为是曾经有,但被断掉了或丢掉了(比如康有为)。再有一种观点,以当代学人秋风(姚中秋)为代表,认为儒家一直有。

持“一直没有”的观点中的主流,是想由此支持儒家是民主法治的绊脚石,因此需要打倒的观点。(也有少数人由此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借口下,拒绝(西方的)民主法治。)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它有可能导致戴着反传统的有色眼镜,酱缸化传统政治。

说“曾经有”或“一直有”的学者,有些说法未免牵强,也有一厢情愿的嫌疑。并且,说有还是没有的,其实背后常常想说的是我们该不该要、可不可以要民主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