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硕招生数将占研招规模三分之二
中国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数量较十年前实现翻番,专业学位授予点总数占学位授予总量比例由十年前的37.6%提升至现在的44.2%,其中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增加了3倍。 -
钱大昕与18世纪中国学术的转向
朴学家虽然有浓厚的务实倾向,但同时认为,经典记载了指导实践的知识,于是经典成了务实的必由之路。从某种角度看,这恰恰比提倡“事上磨炼”、直面现实事务的阳明之学多了一层阻隔;也正是由于这层阻隔,朴学与颇有相似之处的科学殊途陌路。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 -
继承丝绸之路上的“绝学” ——学者潘涛与吐火罗语
当中国文物收藏保护部门及其负责人不得不将吐火罗语材料拱手让给日本人时,我相信他们内心应该是非常无奈和遗憾的,因为过去的中国学者并没有能力与在海外受过正规吐火罗语学术训练的人竞争。所以对中国学者而言,研究吐火罗语,不仅是个人学术发展的一种选择,更是为祖国学术的发展作出贡献,为中国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尽一份力。 (本文首发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动物是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的伙伴” ——文物中的野生动物
从商代战神,到后世“凶鸟”、不吉利的象征,猫头鹰现在成为了孩子眼中的萌物。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反映出形形色色的人类观念,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映射出观念的传承与嬗变。 从商代的虎噬人卣,到战国时期秦国的虎符,绵延到给孩子穿上的虎头鞋。虎的强大、凶猛没变,但中国人对虎的心理需求一直在变。 以前,中国学术界从事历史动物研究的学者较少。近些年由于生物灭绝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逐渐引起关注,在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动物史等研究领域成为学术增长点,研究的人员开始多了起来。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
平均每天3.1篇文章:中国科学界“战疫”
自1月15日至2月5日,中国学者参与发表的新冠肺炎学术文章共66篇,平均每天发表3.1篇,参与研究人员总计590位。 内容上,对传染病流行预测的研究最集中,共有26篇文章;病毒分析的20篇;临床数据分析9篇;药物研发6篇。非研究论文的专家观点和信息资讯共有5篇。 SARS期间,2002年11月-2003年7月,在WebofScience和PubMed两个数据库上进行检索发现,前者的SARS相关文献2295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588篇,平均每天2.17篇;后者共680篇,中国学者占119篇,平均每天0.44篇。 -
历史学家王振忠的2018年新书阅读
这是一部讲述学者与藏书家故事的著作,更是近代中国学术史研究领域颇具特色的一部专著。书中有半数文章,聚焦于日本学者赴中国和欧洲探求敦煌写本及敦煌写本流入日本的历史,细致剖析了一些关键性人物及其相关的重要事件。 -
教育部: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争议。 -
中国百余篇国际论文被撤调查:花点钱就能发文
百余篇国际论文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中国论文为何被撤?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
软科学是什么?
软科学成了“中国学术界独有的一个概念”,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叶征在论文中指出。实际上,偏好交叉领域,是软科学的重要特征。 -
斯人虽去,声光永存——怀念张晖
张晖36年的短暂生命所蕴含的学术能量,所创造的学术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足以写上精彩的一笔。他逝世前,已经出版了学术专著4部,古籍整理著作1部,编纂著作3部,并在我主持的大型国家古籍整理项目《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和《全清词·雍乾卷》中,承担了重要的文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