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万外商的“义乌人生”
“在中国,诚信、文化、法律三点特别重要,很少有外国人懂。”阿酷说自己熟悉了中国规则,他在早期引进进口商品时,学着给当地人拎一些伴手礼。 在义乌外商的贸易链上,血缘、宗族和国别是最强力的链接纽带。 据义乌政府统计,这座人口仅185万的县级市里,有着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外国人(有六个月及以上签证)。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但向大城市聚集趋势未变
在综合考虑在大城市打拼的成本与收益后,大学生流向二三线城市,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一线城市实际上是国家14亿人口规模优势最突出的体现。”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
梁建章新书谈人口影响经济与创新:中国的生育率是能够提升的
“单从政策层面来看,我认为人口内生性增长会比外部交流的改善要容易些。” 政策一旦惠及家庭,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给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形势就会发生改变。 -
01:3
艾青 “20世纪的中华诗魂”丨那年今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记得中学时期学过的这句诗吗?这是由中国现代诗人艾青85年前所作。2023年5月5日,是艾青逝世27周年。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生于浙江金华。他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成名,其《我爱这土地》等作品脍炙人口,他被誉为“20世纪的中华诗魂”。 -
印度成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然后呢?
人口有了,人口红利也有了,但印度依然存在有力气不知道怎么用的困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黄奇帆:应将农业打造成“第六产业”
“但不管怎样,占人口总量36%的农村人口,只产出了7.3%的GDP,继续困守在农业领域,就农业谈农业是没有出路的!” -
包特读《富种起源》丨当思维跳出马尔萨斯陷阱
在前工业化时代,经济在人均意义上长期陷于停滞,主要原因不是总量被人均抹平了,而是高增长的效用品社会被来自高人口增长的生存品社会的移民和军队占领,导致增长不能持续。 -
除了幽门螺杆菌,胃癌还有基因原因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多个胃癌基因,具有上述遗传的等位基因变异可能是东亚人口易患胃癌的遗传学原因,而中、日、韩3个东亚国家是全球胃癌最高发的国家。 -
广东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双过亿”,预期今年常住人口将恢复增长
-
顾明远:“只有把社会竞争缓和下来,教育竞争才能缓和”
“人口问题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也要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改革学制。” “国家要开放,学英语能够提高对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够进行交流,包括农村的民宿都要会讲几句英语。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学英语怎么行?”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如果社会不公平,教育也无法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