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矽智能创始人:用AI寻找下一个“药王”
“我的竞争对手们,尤其是没有涉足中国市场的AI制药公司,很多都过得不好甚至已经被淘汰。” “如果大家都认为生存的权利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追求,那就应该保持全球化的合作,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合作已经证明了其能促进经济增长。” “以美国市场为例,现在人工智能赛道非常火,像英伟达已经市值破3万亿美元,但生物科技公司的表现普遍疲软,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 -
01:35
宣称“全球首创”“不伤肾”的日本保健品,多人服用后死于肾病,小林制药卖的是什么药?丨硬核唠科
近日,日本保健品召回事件引发世界关注。据小林制药报告,公司在旗下一款降脂红曲类保健品的服用者中发现5人死于肾病,上百人患肾病入院。 不伤肾曾是该药企为其标榜的核心卖点。2020年9月,小林制药发表论文称,发现一种红曲不会发酵出导致肾功能障碍的毒素。四个月后,这款打着“全球首创”名号的保健品便上市销售。 小林制药2023年生产的红曲原料中,近九成已经出售给酿酒及食品制造等公司。一旦查实产品与报告病例之间的关联,它可能面临天价赔偿。 -
想买一瓶儿童退烧药会遇到什么?十倍溢价,跨省下单,还有骗子
目前一瓶儿童退烧药,能拿到最低的报价是140元,但黄牛要求50个起购,没必要也“拿不起”,光货款就高达七千多元。“其实这个时期给你三百以下就算公道了,只要真能发出来。” 骗子的套路都很一致:要求走量拿货,拒绝通过平台交易,先转账再发货。 对于上海强生以外可以生产儿童退烧药的制药公司,一家甘肃的企业称对乙酰氨基酚产品由地方政府管控,优先供应省内市场。另一家浙江的制药企业也表示有政府接管的情况。 -
布洛芬为何全国难寻?
在国家卫健委和多地卫健部门发布的推荐用药中,布洛芬始终居于前两位,加之在止痛方面的作用深入人心,布洛芬开始成为退烧药的代名词。 从数字上看,我国退烧药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但自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想买到退烧药并不容易。一家布洛芬制剂生产厂商工作人员称,工厂退热类药物2021年的产量就有所减少,甚至上半年生产的退热药物尚未全部出厂。 有制药企业曾在招股书透露,布洛芬缓释胶囊属于普药品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多年,毛利率较低。华北制药则在公告披露,公司布洛芬缓释胶囊2020年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0044%。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
激素药美卓乐价格暴涨仍缺货,药企称已加急生产
负责“美卓乐”中国市场销售的瀚晖制药称,在全球疫情影响物流运输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中国市场确实存在缺货情况,“我们已经请辉瑞海外工厂加急生产,来缓解中国市场的缺药,现在药品陆续进来,情况正在好转”。 目前尚无公开数据或报告分析集采会对“美卓乐”的销售策略和市场份额造成多大影响。不过南方周末记者从瀚晖制药了解到,该公司在中国浙江有自己的工厂和产线,正积极推进“美卓乐”地产化,“我们乐观预计2023年可获批”。 -
Meta AI预测6.17亿蛋白质结构并开放丨科创要闻
全球首款预防婴儿RSV疾病单抗获批,绿叶制药抗抑郁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治疗急性膀胱炎的可口服抗生素有望获批,强生将以166亿美元收购心血管医疗技术公司Abiomed。《科学》同时刊发四篇论文从神经元“连接”角度重新认识人类大脑,中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竣工,Meta发布AI蛋白质语言模型预测超6亿种未知蛋白质结构。 -
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临床获积极结果丨科创要闻
9月19日-9月25日,美国两家biotech公司Sesen Bio与Carisma宣布合并;以色列AI疾病模型公司CytoReason与辉瑞扩大合作,以AI进行新药开发的热度不断攀升;生物制药公司Alzheon公布其阿尔茨海默病新药2期积极结果。 前沿基础科学领域有三项进展值得关注:一种“缓慢给送、剂量递增”的疫苗接种新策略可极大地提高抗体反应,中国科研团队破译了几丁质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血管病变。 -
改变肾脏血型丨科创要闻
8月15日-21日,科学家开发了无电池、无芯片的无线可穿戴传感器,成功改变 3 个人类肾脏的血型,一种神经形态植入物可以让瘫痪小鼠奔跑起来。 美国FDA批准首款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英国批准全球首个奥密克戎加强疫苗上市,定制癌症疫苗再获得积极结果。 默沙东36.5亿美元入局新一代RNA技术,华东医药入股德国生物制药公司Heidelberg并引进多款在研新药。 -
千亿“王国”,多面人生:“板蓝根大王”的最后一面
低调和亲善,是熟识徐镜人的人最常提及的两个词,但他身上又有军人出身企业家的共同特点:务实、敢拼敢闯,善于在绝境中发现机会。 公司内部会议上,有员工对“反垄断”处罚结果愤愤不平,但徐镜人安抚下属:“既然是我们对国家法律学习得不够透彻,那就老实接受惩罚,改正之后,钱还可以再赚。” 扬子江药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影响下,“怎样把创新药做得跟当年的仿制药一样牛”。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5日《南方周末》) -
阿尔茨海默病:真正的凶手找到了?
结果将会是徒劳的——也许你很难想象科研工作者会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但2019年3月21日,美国生物科技公司渤健(Biogen)和日本制药公司卫采(Eisai)在联合发布的一篇通告中使用了这样的字眼。渤健和卫采宣布,停止继续进行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药物aducanumab的Ⅲ期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