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曾国藩王阳明苏东坡说起: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按摩?
阅读曾王苏的各种评传,是一种太糟糕的阅读体验,我们大多数的现代作家们在撰写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人物时,仍然是仰望着的,缺乏最基本的智识维度。固然没有人能超越他所在的时代,但我们对历史所抱持的“同情之理解”,就是“拒绝反思”的代名词吗?将曾王苏圣贤化并拔高他们的各种反智言行为睿智,是不是走得过远了些呢? -
先生毕竟是诗豪:郭沫若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三首解读
联系到写作《李白与杜甫》时的精神状态,郭沫若议论这些世有定评的历史人物,既有“慨世还是慨身”的同情理解(尤其在李白),也不乏对学界主流的刻意反拨(尤其在杜甫)。对陶潜的微词,乃月旦李杜之余波所及。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从“被泼脏水”的隋炀帝说起
传统史书和文学作品,往往给人物涂抹太多油彩,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若是觉得把传统记载翻过来才是真相,还是省省吧。 -
跟着大河剧游高知:从山内一丰到坂本龙马
从濑户内海南岸的高松坐火车到土佐湾北岸的高知,一出火车站就看到三座高大的铜像在夕阳中熠熠生辉,正中自然是高知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坂本龙马,左边是他的发小武市半平太,右边是与他同一天被刺杀的中冈慎太郎——他们仨都是对明治维新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土佐志士,死后均被日本政府追赠禄位以表彰其历史功绩。 而他们政治志向的形成,其实要从明治维新之前近三百年的历史经纬说起,这也是我此行探访古城高知的缘起。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
辛柏青:“你真实,观众就相信你”
2015年,长期忙于话剧舞台的辛柏青发现来找自己拍片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多少令他有些焦虑。此时,他接到陈凯歌《妖猫传》李白一角的邀约。 最初得知要演李白这个角色,辛柏青的反应是,怎么演啊?在他看来,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除了书籍和资料几乎没有其他可参照和了解的侧面。 第一次见面,辛柏青问陈凯歌需要做什么准备。陈凯歌让他回去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辛柏青觉得很抽象,陈凯歌推荐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并告诉他“其他的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
赫鲁晓夫谈“二十大”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是苏联历史、苏共历史乃至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关节,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是赫鲁晓夫,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这位历史人物一生的活动中最重要、最惊人的一件事,就是在“二十大”作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 -
公务员在看什么书
从受访者的读书种类看,文史类图书居多。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类图书,各年龄段公务员都爱看。 -
还能更不靠谱吗
有时候,媒体像上帝,能够无中生有,能够凭空创造出人物与历史。比如关于柳泉祖师的新闻,一度在网上流传颇广。 -
文化部规范"名人故里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科学甄别,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故居、重要文物所在地的认定,要本着积极有益、少而精的原则,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参与进行认定。对于有争议的、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严禁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或负面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为保证命名的严肃性,各地不宜对一些负面的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 -
当他们谈论斯大林时,谈论些什么
2008年,在“谁是俄罗斯最伟大历史人物”的民意测验中,斯大林位列第三,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3世纪击退欧洲入侵者的俄罗斯王公)和斯托雷平(帝俄末期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