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污水进自来水,为何跟垃圾分类有关?
从官方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总建筑面积不到1200平方米的垃圾站内,涉及的主体至少有10个。多家公司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应,事故与自己无关。 易腐垃圾被大量分类出来,“现有末端处理能力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成了迫切需要”。 相较于以前的“垃圾桶-转运站-填埋场/焚烧厂”传统模式,分类后的垃圾种类更多、流程更长、环节更多,同时又涉及多个责任主体,“风险暴露点也就更多了”。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
八成垃圾焚烧厂公布的监测数据不理想
在新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执行整整一年后,2017年1月11日,环保组织芜湖生态中心发现,在公布了自动监测数据的91座焚烧厂中,数据并不理想。 -
我在垃圾焚烧厂遇到了一场婚礼
这是南方周末记者在台湾参访一家垃圾焚烧厂时,遇到的意外一幕。当地居民愿意在这里拍婚纱照,愿意在请帖上写上婚礼举办地在“垃圾焚烧厂”,愿意参加工厂举办的环境教育课……从邻避到睦邻,互信与沟通仍是中国大陆垃圾焚烧行业的难题。 -
新标大限已至,垃圾焚烧全国调查
2016年1月1日为生活垃圾焚烧执行新国标大限。调查发现,新标准要求公布的五项污染物大多只公布了三项,有两成垃圾焚烧厂超新标。 -
垃圾焚烧新国标,难解燃眉之急
在近4年时间里,我们曾先后向28个环保部门申请过生活垃圾焚烧厂排放数据的信息公开,也对多个垃圾焚烧厂进行过调研。对比现实中民怨载道的问题,此次国标修订未能对症下药,在有些方面甚至南辕北辙。 -
杭州欲建垃圾焚烧厂引民众担忧
5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及附近地区人员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杭州政府通报称,事件中没有出现人员死亡情况。有关负责人表示,“欢迎建垃圾焚烧场,但不要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思维”让政府左右为难。有居民表示,不是不相信技术,但就怕政府监管不到位。 -
全国飞灰处理乱象调查
在中国,每次将垃圾扔进垃圾堆,理论上这袋垃圾最终约有3%-5%转化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有专家指出,约有50%的飞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有垃圾焚烧厂的省份,至少有6省无具备处理飞灰资质的企业。对飞灰的资源化利用已经启动,但安全尚无标准。“如果飞灰被制成砖,那么就肯定无法监测毒性。” -
“绑架”武汉的飞灰遗祸
生活垃圾焚烧后的飞灰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和高致癌物二恶英。武汉市5家垃圾焚烧厂每天产生约560吨飞灰,大部分未按要求固化处理,直接交给无危废处理资质的建材企业制作建筑材料。武汉垃圾焚烧的飞灰正以每天至少560吨的数量在递增,而这座城市目前还找不到安全处置飞灰的场所。 -
垃圾焚烧厂围城
2015年前,广州将新建六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日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1.5万吨。北京、上海、深圳也在策划新建多座焚烧厂。项目多建在新城区。 -
垃圾焚烧厂急上马,二恶英信息难公开
四个环保志愿者试图敲碎二恶英污染源信息公开的坚冰,但面临的困难远远超乎她们的想象。有的省份称“尚无监测能力”,有的省份回复“相关信息不予公开”,北京回函是“该信息属于国家机密”,而新疆则认为公开该信息“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