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学音乐,疯狂烧钱,值不值?
有了可以一生守护的爱好,人生再也不会寂寞无聊。或许,这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学艺更好的盼望 -
来不及挥手,我们已经分离:逝去的沈庆与《青春》
发行于20年前的《校园民谣1》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张专辑。“当年的门槛很高,如果不是科班学音乐的,很难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从这张专辑之后,校园民谣变成了一个挺主流的文化现象。后来,朴树、叶蓓他们出来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非常接纳他们。”沈庆说。作为专辑策划者和召集人,他在其中贡献了那首传唱至今的《青春》。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美育进中考前夜:名校县中各有心事
难得的艺术教育得益于其中学时代的老师,“他们大多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样样都会一点,但谈不上专业”,王殿军回忆,个人经历令他认识到,学音乐不是为了搞音乐,而是塑造人格和素质。 周炅曾在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乡村学校里,看到外界捐赠的钢琴、提琴、手风琴,但学校里没有一个老师会演奏。 “一些学校仍照搬文化课的笔试考法,用选择题集中考察艺术常识,忽视视唱练耳、美术创作等艺术科目的特点,这就偏离了我们对美育中考的初衷。” -
应该几岁学音乐缺乏证据
一项关于音乐学习的研究发现,从日后的音乐成就看,特定的适合开始学音乐的低年龄段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
培养一个音乐大师,需要……
中国琴童很多,但不少家庭培养孩子学琴并非培养“神童”,战略上是为了对抗应试教育,旨在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可战术上又往往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比如重复练习,考级等。再者,琴童缺乏和音乐行家、学生频繁接触、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家庭缺乏自信和野心,也是后劲不足的原因。 -
怎么就歪打正着去了未来? 谭盾做《女书》的用意
“我特别想从不同的艺术语言出发,做成一个人类音乐学的画展。”谭盾尝试通过13部微电影、竖琴独奏和交响乐队再现女书的魅力。 -
并非天才,他有何特别呢?
期待每个孩子二十岁就飞黄腾达,等于期待所有公司都请二十岁的总经理。这怎么可能呢? -
陈少松:中华吟诵与古典美文欣赏
现代人赏读古典美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用现代朗诵学方法诵读;第二,用现代人创作的曲调歌唱;第三,用古代流传下来、经过今人译谱和整理的曲调进行演唱;第四,用古琴、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甚至流行歌曲的曲调来演唱;第五,也是我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就是用中华传统的方法来吟诵古典美文。 -
【电视】综艺,来之不易
综艺节目是内地电视的一块短板,荧幕上婆媳斗、穿越戏、房奴难与格格阿哥们吵成一团,原创综艺这个领域却难以突围。当然,全国人民都给“超女”投过票,给“好声音”转过椅子,可那都是引渡来的舶来品,学的是国外的综艺流程,卖的是山寨感的音乐梦想。 -
著名剧作家金芝逝世
被誉为“黄梅戏泰斗”的金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11月2日在合肥去世,享年82岁。他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并创作的传统剧目《讨学钱》《打芦花》《罗帕记》,黄梅戏、徽剧舞台剧《无事生非》《刘铭传》《徽商胡雪岩》,以及黄梅戏电影《生死擂》、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啼笑因缘》《二月》《祝福》等作品至今受到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