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黄”手办卖给未成年人:应对玩具分级管理丨快评
对这些有“性意味”的手办,至少在通过严格的程序鉴定为“淫秽物品”之前,还是应该进行分级管理。有些玩具可以卖给未成年人,有些则只能卖给成年人。如果把“成人玩具”售卖给未成年人,商家理应受到严厉处罚。 -
“14岁当爹”不能只当八卦,保护未成年男性权利应尽快提上日程丨快评
如果成年男性与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即使没有强制,也会构成强奸罪,从重处罚,但性别互换,成年女性与未成年男性发生性关系,即使有强制,也只能以弱得多的猥亵儿童罪处罚。 -
兰州一高中两老师深夜围殴学生:“突击查寝”制值得反思丨快评
在这起事件中,校长一行人在晚上23时40分风风火火地前来查寝并且暴力踹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在侵蚀乃至侵犯学生的私人空间。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自然会吐槽类似“强制自习”“锁电脑”“每晚查寝”等规定;而从这起事件来看,即便高中生是未成年人,如此的“突击查寝”也未免过于严苛了,后续“没收电话手表”更显现出权力上位者的任性。 -
中小学流行“萝卜刀”惹争议:让孩子没有害人之心,比严防死守害人之物重要得多丨快评
“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家长与学校都不应过度保护未成年人,或是完全否定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可能一直将他们严防死守在无菌环境里,为每一丝可能的安全风险担惊受怕。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估风险,教会他们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否则,中文世界里就不会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的名言。 -
大同校园欺凌事件惊骇舆论场:未成年人施暴为何没有下限? 丨快评
成年人由于“脸面”、道德感或“斗而不破”的需要,欺凌可能往往是有限度的;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没有那么多顾忌,一旦施行欺凌,往往没有下限,足以惊骇成年人,令人感觉怎么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恶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另一面可没有那么美好。未成年人从欺凌走向性欺凌、性施暴,正是这一内在逻辑的体现。 -
山西大同涉性霸凌事件触目惊心:强制专门矫治应尽快落地丨快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行为但因为不满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追究刑责的未成年人,可以强制送专门学校的专门场所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山西大同小学生遭多名同学辱骂、殴打、欺凌,官方通报
-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国务院制定了一部法规
当前未成年网民已经有1.91亿,未成年人触网率达到96.8%,呈现出大群体、低龄化的特点。 虽然多级政府部门已有相关要求,但不少社交App设置的“青少年模式”适用年龄门槛形同虚设。 -
新冠疫苗:每年秋天来一针?
新冠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重症而非感染,高危人群接种受益最大。对于低风险人群和未成年人,今年秋天是否需要再接种,科学界仍存在争议。 -
中纪委一个月内通报20名 “内鬼” | 时政周报
2023年前6个月,全国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1.87万余件,移送司法机关73人,其中位居厅局级的干部有54人。 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将率先取消台胞在闽暂住登记。 近一年,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报案量明显上升,月均报告数量由2022年同期的140件上升为2023年的280件。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9月9日—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