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肥神话”之下,山寨“司美格鲁肽”野蛮生长
17款在售产品声称是海外生产进口的保健食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被归类为膳食补充剂,既无中国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包装上也无我国批准的“小蓝帽”标志。 藤黄果、白芸豆、白桑叶、AKK菌等植物提取物和益生菌是25款在售的GLP-1擦边产品的主要原料,减肥功效和安全性未经高质量、大范围的临床研究佐证。 目前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并未上架复合司美格鲁肽相关药品,但医疗公司官网(如Hims & Hers Health、Ro Health、HenryMeds)、在线复合药房(含503A和503B药房)皆可购买复合版本的司美格鲁肽。 在中国,药品的生产和使用受到严格监管。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按照国外复合药物的定义,以司美格鲁肽类似成分为原料生产复合药物,很可能涉嫌制造假药。 -
小林制药报告5人死亡,红曲保健品究竟有何功效?
截至2024年4月1日,日本消费者厅公布了92款使用该原料、处于召回状态的产品,根据南方周末记者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的不完全统计,其中有4款使用该原料的产品仍然在售,包含酒、保健食品等品类,售卖商家均非官方旗舰店。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红曲类制剂的药品与保健食品界定是:红曲类产品中洛伐他汀剂量≥10 mg/天为药品;<10 mg/天为保健品。而药师介绍,通常认为洛伐他汀一天摄入量在10mg以上才能起到较为明显的降血脂作用,临床上的推荐用量是一天摄入10-40mg。 “不推荐高血脂患者食用含红曲保健食品降血脂。减少油脂摄入、坚持运动、规范使用药物治疗,才是科学安全的降血脂方式。” -
药品集采12小时:“割肉”也不想丢标
集采采购周期首次延长到四年,进一步保障了医疗机构用药的稳定性,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药企“丢标”,未来四年间,只能眼睁睁望着巨大的市场份额“靠边站”。 企业选区会有多重考虑,“第一看供区医院报量有多大,第二看省份市场容量,第三看企业对不同区域的重视程度”。确定药品主供备供区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集采药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中选企业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 “国家药品集采从最开始的大品种为主,到现在已经进展到临床认为有必要覆盖的品种也都包括进去了。”现在医疗机构都很关心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 -
国家医保局:半年追回“救命钱”63.4亿
2023年度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聚焦医学影像检查、临床检验、康复3个群众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同时,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检查对象。 2023年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聚焦“骨科、血透、心内、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聚焦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的重点药品耗材,聚焦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 2023年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共计388个药品通过了形式审查。预计于12月初公布目录调整结果,从202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版目录。 -
新冠没有消失,1款新药、2款疫苗获批丨科创要闻
石药集团新冠mRNA疫苗、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疫苗在中国纳入紧急使用,众生药业新冠口服药来瑞特韦片附条件批准上市,腾盛博药宣布停止新冠中和抗体项目。首款APDS疗法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口服司美格鲁肽高剂量版本三期临床成功,治疗社交焦虑症(SAD)新药三期研究获积极结果。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会改变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结构,以及一项新疫苗设计技术。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先后发布五项指导原则。 -
辉瑞中国急症事业部总经理李进晖: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为重症患者赢得救治时间
不是说一款已经在国外上市的产品,一旦获批就能立刻运到中国。将一款获批的临床急需药品尤其是进口药物,送到国内医患人员手中使用,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半年左右,最短需要两三个月。 辉瑞从来没有放弃在解决患者的可负担性方面的努力,比如说通过一些创新支付的方案——商业保险等,都在探索当中。 目前,中国已成为辉瑞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中国团队在全球的汇报级别都是比较高的,足见重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增速仍在全球前列,所以我们还是会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为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 -
猪器官即将拯救人类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批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既可用于食品,也可用于医学用途,这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 -
布洛芬为何全国难寻?
在国家卫健委和多地卫健部门发布的推荐用药中,布洛芬始终居于前两位,加之在止痛方面的作用深入人心,布洛芬开始成为退烧药的代名词。 从数字上看,我国退烧药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但自疫情暴发以来,消费者想买到退烧药并不容易。一家布洛芬制剂生产厂商工作人员称,工厂退热类药物2021年的产量就有所减少,甚至上半年生产的退热药物尚未全部出厂。 有制药企业曾在招股书透露,布洛芬缓释胶囊属于普药品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多年,毛利率较低。华北制药则在公告披露,公司布洛芬缓释胶囊2020年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0044%。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
用药两周,延缓糖尿病发病两年丨科创要闻
全球首款延缓1型糖尿病新药、首个铂耐药卵巢癌ADC药物获批上市,Satsuma公司急性偏头痛疗法3期临床失败、罗氏AD新药临床试验再次失败,中国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双特异性抗体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广州发布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具体措施,科学家揭开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独特机制、发现一项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
控制儿童近视加深药物有望获批丨科创要闻
10月24日-10月30日,Vyluma公司的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NVK002临床3期试验获积极结果,中国创新药企原启生物的GPRC5D靶向CAR-T产品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多部委联合印发《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工信部、国家药品监管局公布221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及揭榜入围名单。科学家们开发了可编程的RNA传感技术可控制蛋白合成,发现抗抑郁药物新靶点并合成了能够快速起效的候选药物,完成了首例国际异种移植领域多器官多组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