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了一本学术界“揭黑”大全,他说只想教年轻人“避雷”
学术界很多现象都在走向极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术界比过去内卷太多了。 在生活和学术之间,我觉得生活更重要,除非你是一个天才,能做出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石破天惊的突破,那无所谓。但是有几个人能成为爱因斯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现在大家争来争去的职称、“帽子”这些东西,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我们这些人即便有很多人著作等身,其中50年后还会有人看的作品一定是极少的,我对自己也没有这个信心。 -
世上本无《白雨斋词选》
陈廷焯作为一个早慧的天才词学家,虽年寿不永,但其留下来的词学著作却在近百年来熠熠生辉。 -
罗丰 | 记忆中的几本书
后来在许多年中,他也有意无意地看一些关于吴越历史的著作,并没有学者引用茅盾的这本书,可能史学家觉得是一本说文学的书。实际上书中的许多见解是超过一般历史学家的。 -
《里斯本丸沉没》打捞沉没的记忆:中国渔民谱写人性与道义丨快评
历史叙事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传统的史学著作,也可以是实体的纪念碑、博物馆,还可以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等。而历史叙事的多寡、优劣、成败,决定着后人能否记住这一段历史。成功的历史叙事甚至可以成为宏大叙事、或是后人追捧的标志性事件,否则它也只能静静地躺在档案馆里,留在当事人与幸存者的脑海里,甚或鲜为人知。 -
温儒敏:语文教材编写很难超越所在的时代
“减负”也不见得只是教材的事,不少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娘胎里面就开始认字,搞什么“胎教”。这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焦虑,投射到教育问题上了,成了“集体无意识”。 教材不是私人著作,是公共知识产品,要在社会上大面积使用,必须寻求社会的共识,考虑社会接受的程度。 教材不是单纯的美文汇编,要照顾到时代风气等很多方面,任何教材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在的时代。 -
莎士比亚中译本被指控剽窃:涉嫌侵犯著作权与学术不端丨快评
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经典作品,后人自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解读、阐释与重新翻译的空间。如果新译者的工作确有“臻于至善”的毅力与境界,那么他收获的将是百世之名,拿到的利益也绝非粗制滥造乃至剽窃所得之利可比。此事也告诫出版界与翻译界,尊重前人著作权与恪守学术诚信原则,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境界是统一的,也符合出版社、作者、译者、读者的长期利益。 -
张巍 | “诗歌乎?哲学乎?”青年王国维的人生别择
与众不同的是,王国维没有选择制造坚船利炮的科学技术或改革社会政制的政法之学。他勤习日文和英文,为的是借助这两种文字阅读西方文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 -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版出版发行
-
康德哲学圆桌:那个“哥尼斯堡的中国人”
“康德的著作类型很多,他有一本书《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当时销量非常高,一度仅次于《圣经》,文笔非常风趣幽默,跟我们熟悉的康德后面的著作完全不一样。” “康德的精神与近代科学革命的思想是相悖的,是反潮流的。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凸显了康德哲学革命在今天的意义。” -
像康德那样思考问题:专访《康德著作全集》主编李秋零
现在的普通人去把握康德的精神,可能最主要就是这两点,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思维。 我们过去说康德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那么严格,时间那么准确,他的生活肯定很单调。实际上康德是一个美食家,他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