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出身论?上海民办高校毕业生可报考选调生
民办高校被包含在第三类“29所本市高校”之中,共7所,分别为上海杉达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兴伟学院、上海立达学院。 截至2023年9月,明确表示招收国(境)外高校毕业生的省份共有10个。大部分省份界定的学校范围,是以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位为准,并要求考生具有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 “之所以纳入民办高校,除了对本市高校倾向照顾以外,最主要是不以学校出身来判断英雄。”一位接近上海市委组织部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连降5年:二三线引才力度大,部分90后放弃“北漂”“南下”
流动人口减少背后,还有一部分在大城市念书的学生们,正在积极争夺相对更偏远地区的公务员选调生名额。 -
名校生挺进体制内
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赶不上趟了,很少再有工作三五年就财务自由这样性感的财富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业35岁之后被裁员的传说,越来越吓唬到大家。” 那时也有一些不太发达的省份到学校招选调生,报名人数常常很少,为了避免尴尬,李斌还要鼓励一些学生干部报名。现在形势反过来了。 “这么多高材生愿意来,还是可以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 -
假如清北生都去考公务员,你会说什么?
假如这些清北学生都去参加今年的国家公务员或者各省的选调生考试,或者去申请世界五百强的职位,一定也有不少人说:看看,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之所以引发这些争论,究其原因,不过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学历歧视”和“职业歧视”。 -
“我考了八次公务员才上。你有故事吗?”
向博从小到大习惯被安排,父亲说,快回来吧,我再养你一年,考个公务员。于是向博辞职了,拒绝一切人际交往,埋头继续第五次公务员考试。从大四上学期开始,他跑遍湘、黔、川、渝四个省市,考了一整年公务员:两次国考、三次省考,还有选调生、法院检察院、司法干警考试。 -
乡镇里来了年轻人
中国的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从党务到计生,从驻村工作到合作医疗,从信访到森林防火,从扶贫到妇联,选调生们什么都干。他们期待着被提拔和重点培养的那一天,而一些人发现,最先离开基层的,多来自“有背景”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