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祥去世引全网缅怀:他不是天王,却藏着我们的青春
2025年3月,香港资深歌手李国祥因病去世,引发乐迷怀念。李国祥拒绝过度包装、坚持艺术追求,活跃于90年代港乐黄金期,以《摘星的晚上》《余情未了》《总有你鼓励》等经典作品闻名。网友感叹“他用真声唱出了港乐最后的浪漫”,虽未大红大紫,却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尹秀珍:你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30年来,尹秀珍不断收集来自不同国家的无数人的“经历”(旧衣服)创作,承载个人记忆的旧物经由她的组合拼贴,勾画出一幅幅时代更迭中的集体剪影 “她的作品跟公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非高高在上,每双鞋、每件衣服都是亲密性的体现,带有记忆的温度,这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尹秀珍:“刺天”的勇气
推荐理由: 尹秀珍的创作极具实验性与人文关怀,她以日常物品为载体,将个人记忆、集体经验、社会变迁织入装置、雕塑、影像等不同的艺术语汇。在2024年大型个展“刺天”中,从微尘到宇宙,她以勇猛精进的姿态,重启“天问”的求索之路。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灌篮高手》的遗憾: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何与青春作别?
谈及当年的遗憾,许多接受采访的粉丝都用井上雄彦曾说过的那句“青春的梦想往往是不完美的”来进行自我排解。唐珊珊解读,这种完结方式令所有人猝不及防,但却给观众和读者留下“得不到才是最好”的想象空间。 到目前为止,胡清已经看了16场《灌篮高手》电影版。 “我们一帮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就指望这么一个片子让我们好好哭一场。”烟花爆竹响起来,过年才有年味、喜庆味,也是保护民族集体记忆
烟花爆竹的燃放时间是极有限的,中国各地的民俗大体只是集中在阴历新年初一至初三、初五、十五等几日,污染程度极其有限,主要是一些烟尘,风一吹就散了。而且另一方面,烟花爆竹的“污染”,其实也是燃放者的刻意追求——弥漫在空气中灭疫消毒的硝烟气味令人心安,可以消灭隐藏在空气与一切角落中的鬼魅。甚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正是新年几天浓烈的硝磺气息,与食物共同构成“年味”的嗅觉味觉记号。天将降大任,“斯人”从何来?异文与断句:习惯势力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丨快评
根本原因是一致的,还是在于高频词“斯人”对低频词“是人”的替代效应,习惯势力的影响能影响这么长时间、这么大面积,令人叹服。拉美作家莫亚:暴力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现实
暴力元素充斥着莫亚的写作,因为政治与社会暴力存在于作家本人不得不呼吸的空气之中,构成其个人及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他必须面对的日常现实和难以超脱于外的存在处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疫情下,碳酸饮料为何会异军突起
碳酸饮料蕴含了休闲、社交、放松、刺激等相关的集体记忆。疫情期间通过消费重温集体记忆,能一定程度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孤寂感。 疫情之下的碳酸饮料消费,类似“口红效应”经济现象。实现“口红效应”需要三个条件:商品除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绝对价格要低;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爆消费欲望。 不论是饮料厂商的营销,还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都使得健康化成为未来饮料市场的发展方向,然而设计出“非常神奇的配方”并非易事。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学者张旭东谈四十年文化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力”
回看当年的文学作品,会看到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感情波澜。今天和未来的读者带着“同情的理解”去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集体经验、集体历史和集体记忆在文学风格和形象中的结晶。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12日《南方周末》)图伊曼斯 当你对图像产生怀疑,思考就开始了
“在20世纪80年代,绘画被边缘化,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从事电影、录像、雕塑和装置艺术,图伊曼斯几乎是独力保持在绘画这一媒介领域,并在年轻一代画家中创造了一大批追随者 “他对当代图像是如何产生的有一种独特的理解——那些与我们的集体记忆相联系的图像,那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它们好像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部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