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人文主义

西方启蒙所代表的世俗的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是一种工具理性,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求发展。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人类的存活就成了问题。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杨昊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西方启蒙所代表的世俗的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是一种工具理性,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求发展。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人类的存活就成了问题。

何为人,是当今哲学研究领域的大问题,儒家的超越突破即基于对人的全面了解之上,并非向往一个遥远上帝或天主,而是关心“人”究竟是谁。现实中入世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富强——钱和权。孔子说入世,是否就是这样的?入世就是要变成世俗之人?这要看其有没有对人的全面理解——从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不同层面去看。我总觉得,把孔子的入世思想说成是世俗的,而消解其精神性以及宗教性,对孔子是不公平的。

“仁”作为人的核心价值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为什么新教的清教徒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这群清教徒是离世的、超越的,他们是站在上帝的维度评断这个社会,对社会提出彻底批评。这些人想在世界上创造财富,但又非常勤俭节约,他们守着基督教教义,做个穷人。资本主义财富就积累起来了。

如韦伯所讲,资本分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古希腊、中国都有。工业资本就是资本的大量积累。创造并积累大量资本的人并不认同这些资本,创造以后再创造,变成了不可控的一个大机器,这是它发展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它是反基督教基本精神的。韦伯引用一个牧师的话说:财富对于基督徒就像一件外衣,随时可以脱掉,没想到,韦伯提醒我们,一百年后这件外衣已成为铁笼。在基督教义里,富人要上天国比一个骆驼穿过针孔还要困难,资本主义的兴起竟和新教伦理结合在一起了,结果当然是基督教的世俗化。

我们再来看“孔颜乐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福禄寿都没有,却有内在的价值。现实价值上,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指主动自觉的行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颜渊》)。我们都有取得“仁”的自由,在这一点上人人皆是平等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好比一个人的仁是“天下归仁”的前提。虽然这句话孔子只是对自己学生的回答,但也面向任何人,是为众生讲的,不仅是儒家论说。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都适用。

从孔子开发出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经过了几个世纪:《中庸》里有“智仁勇三达德”,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一直到汉代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经过具体的讨论、辩难和实践发展出来的。为什么在这个框架下,特别突出仁?第一因为它是通德。任何价值如果和仁没有关系,就不圆融,或容易被异化。没有任何价值能够脱离仁,所有的价值也都能丰富仁,如义礼智信乃至孝悌和平。

有人认为孔子是想得到官位获取权力以行道。这是对孔子的极大误解。孔子所说的政,不是权力的安排,是领导者以身作则,大家安分守己,为所有人创造能充分自我成长的条件,和道德理念紧密联系。

不少学者认为政治和道德必须分开,政治的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公私分明,批评儒家是泛道德主义,对民主政治和政治过程方面也缺乏认识。于是强调儒家讲的只是个人修身问题,没有公共性。如梁启超就认为儒家有私德没有公德,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五伦关系”主要是私德,儒家体现的不是个人中心,就是家庭中心、社群中心,没有公共性。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实际来看,这些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

“天”的超越性与孔子的行为选择

孔子对人的精神的全面反思,后面有一个超越的天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