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 | 听网课,看“综艺”节目,能代替读书吗?

电子媒体传播的知识大多是用嘴来说和用耳朵来听的,所以是一种“次生口语”的表述。相比起文字媒体来,无论是电视文化还是互联网文化,次生口语在分析、推理和判断功能上都受到限制,无法与文字媒体的深入和周全程度上相比。

责任编辑:刘小磊

政治哲学教授登上《奇葩说》导师席,曾抨击娱乐文化“廉价肤浅”的文化名人走上《吐槽大会》舞台,教授和专家纷纷在B站或喜马拉雅上开课,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分子以启蒙的姿态加入大众媒介,启蒙真的在回春吗?知识普及就是启蒙吗?当下的互联网大众传媒为知识普及和启蒙提供了怎样的机遇?我们需要如何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启蒙问题呢?

电视和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

互联网为大众传媒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媒介技术”革命。媒介技术的革命为知识传播的话语方式创新创造了条件。综艺和知识性音频这样的网络节目就是数码媒体时代的话语方式创新。由于电子媒体传播的知识大多是用嘴来说和用耳朵来听的,所以是一种“次生口语”的表述。次生口语的知识传播手段与口语相似,使文字媒体的那种严肃理性思考受到了限制。

提出“次生口语”概念的美国学者沃尔特·翁。

美国著名的文化史大家沃尔特·翁(Walter J. Ong)在他的名著《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里提出了“次生口语”的概念,这是区别于“原生口语”而言的。原生口语是在文字媒体成为主要交流手段之前的自然口语,无文字或不识字人群中用口耳相传的办法互相沟通和交际,形成原生口语文化。次生口语是非自然的文字化口语,它受文字影响,但又有别于文字媒体,“这种新的口语文化和古老的口语文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参与的神秘性、社群感的养成、专注于当下的一刻,甚至套话的使用,都是如此”。电视的语言是通过口头表述的,但却又是文字化的,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次生口语文化。

美国传媒学者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里对电视文化限制和削弱文字的严肃思考表示极大的忧虑。他说,文字有一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尼尔·波兹曼和他的名著《娱乐至死》。

今天,互联网的次生口语文化再度将严肃思考受损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互联网与电视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次生口语和文字的混合媒体。相比起文字媒体来,无论是电视文化还是互联网文化,次生口语在分析、推理和判断功能上都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