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那些事实与误读

这条新闻很快被解读为“我们吃碘过量了”。在媒体去年对碘盐可能致病的相关报道之后,“究竟是否该实施全民补碘”,又一次成了公共空间的热门议题。

公众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公共卫生领域的复杂问题,而本应承担解释责任的公共机构却因职责与权力的界限模糊不清,难以取得公众信任。在碘盐的纷争中,多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绞在一起,几乎打了个死结

2010年7月26日到9月12日,卫生部就最新编制的《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拟将碘盐的最高含碘量调低一半以上,国家现标准规定的食盐碘含量20毫克/千克-60毫克/千克,修改为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20毫克/千克-30毫克/千克。

网络上,这条新闻很快被解读为“我们吃碘过量了”。在媒体去年对碘盐可能致病的相关报道之后,“究竟是否该实施全民补碘”,又一次成了公共空间的热门议题。

我们最怕碘,虽然它是最安全的微量元素

对碘盐,一位网友困惑地写道:“小时候听爸爸说,碘盐一定要快起锅才放,不然碘就挥发了,没用了。过了十来年,怎么就变成怕碘,恨不得它蒸发了……”

这个困惑背后的讨论,是人类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的常态。人类对碘与健康的认识仍是个发展中的领域,现有的证据告诉我们,碘缺乏可引起胎儿或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后果很严重;碘过量,也会有不良后果,但其严重性要逊于前者。目前,对后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碘过量可能会“诱发和促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和发展”,但对具体人群的致病剂量,目前尚不清楚。另有研究表明,特定情况下,上述症状可在停止高碘摄入后自动恢复。

基于上述事实,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营养状况监测数据库至今仍将碘缺乏与贫血、维生素A缺乏并列,被认为是衡量某地区营养状况的指标。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国际NGO组织——国际防治碘缺乏病理事会至今仍在坚持推广普遍食盐碘化。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内分泌科教授的Guy E.Abraham在2004年出版的教科书《碘医学史》中写道:“在所有已知影响健康的微量元素中,对碘的误会最多,人们也最害怕碘。然而迄今为止,在已知对健康起关键作用的微量元素中,碘是最安全的一种。”Guy认为,在所有的微量元素中,碘过量最不可怕。在某些地区,比如日本,因为饮食习惯,虽然没有额外补碘,但人均每日大约摄入900-1900微克(1000微克等于1毫克)的碘,而相关研究表明:日本的甲状腺肿发生率低于其他国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却高于其他国家。

Wolff-Chaikoff效应与“碘恐慌”

缺碘会得“大脖子病”,这个中国古书早有记载。《庄子》中就有关于“瘿病”的记载,这种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征;晋代的葛洪在《肘后方》中也有用海藻浸酒治“瘿病”的记载。1920年代,一位医生在医学杂志上报告了自己利用每日9毫克碘剂治好少女甲状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