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盐”何以惑众?

如果将谣言视作“社会病毒”,那么,在遭受了这么多次“病毒”袭击以后,中国民众理应获得了一定的谣言免疫力。

责任编辑:袁蕾 李邑兰 实习生 蒋潇

如果将谣言视作“社会病毒”,那么,在遭受了这么多次“病毒”袭击以后,中国民众理应获得了一定的谣言免疫力。为何此次的谣“盐”风波仍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席卷大江南北?究竟此次谣“盐”风波与以往谣言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每一类谣言的盛行背后,都与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有关。“谣”盐过后,网上出现了一些直指民族劣根性的自嘲与恶搞,这在以往的谣言传播中并不多见。 (东方IC/图)

周裕琼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艾滋谣言:恐慌和歧视

从1999年开始,接连三个夏天,河南中牟、上蔡以及湖北十堰等地先后出现了艾滋西瓜的谣言,导致西瓜滞销。2001年圣诞前后,天津爆发艾滋针谣言,一时间人人自危。此后五年,中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出现了“本地化”的艾滋针谣言,广州天河、深圳东门、上海火车站、福州五一广场等城市最繁华地带,都曾被传有人被艾滋针所扎。经过各地政府反复辟谣与打击,艾滋针谣言难以为继,转而借助其他主题“死灰复燃”,比如2007年的艾滋牙签谣言、2008年的艾滋烧烤谣言。

艾滋谣言为何能在十年间屡传屡新?早期,恐慌是民众最为普遍的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官方对艾滋疫情讳莫如深。民间盛传的“怪病”信息得不到官方正面的回应,民众内心越来越紧张,谣言作为一种缓解焦虑的“精神口香糖”应运而生。所有版本的艾滋谣言都和“血”有关,在官方未能展开普遍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教育之前,围绕“血”大做文章的艾滋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众展开自我教育,重视血液安全。

也许你已经忘了曾经历过多少谣言

1976年

“总理遗言”


“文革”末期最大的一起谣言案。周恩来总理去世一个月后,23岁的年轻人 “蛐蛐儿”编造出来两份“总理遗言”,被民众疯狂传抄,旋即就被“四人帮”利用,打压政治反对者,最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相关人员得到平反。

1979年

万人逃港


1979年5月6日,来自惠阳、东莞、宝安八十多个乡镇的7万群众扑向深圳。这场惊天骤变是被一则谣言引爆的。谣言说,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纪念日当天,香港实行大赦——凡滞港人士可于三天内向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