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基金经理”是如何炼成的——王亚伟离职,“公募时代”落幕

股权分置后新的市场土壤、基金公司为其“量身定做”的制度安排,共同成就了“最赚钱基金经理”王亚伟。但数次冲击原有体制结构无果之后,王亚伟和他的上司都选择了离开。

责任编辑:冉孟顺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冯叶

基金行业凭借“牌照垄断”赚取超额利润,这一垄断特权造成优秀基金经理纷纷出走。 (何籽/图)

股权分置后新的市场土壤、基金公司为其“量身定做”的制度安排,共同成就了“最赚钱基金经理”王亚伟。但数次冲击原有体制结构无果之后,王亚伟和他的上司都选择了离开。

“一个时代的落幕”,这是对“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离职的普遍评价。

2012年5月7日下午,王亚伟神色平静地参加了在华夏基金的最后一次媒体见面会。此时距他的离职公告发布不到18个小时,公告称他“因个人原因”正式离开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及相应基金经理之职。

从1995年进入华夏证券,到1998年掌控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此后的14年中,王亚伟亲身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起云涌和基金业的迅速崛起,也见证了公募基金经理们一个个离开。

2007年之后,这位早期基金经理中硕果仅存的“元老”之一突然大放异彩,在夺取了当年“最赚钱基金经理”殊荣之后,旗下基金连续多年收益率夺冠,更以极具争议色彩的“王亚伟概念股”成为了基金行业娱乐化的“形象代言人”。

与此同时,由于华夏基金自身的股权变动等问题,身为基金经理的王亚伟与公司总经理范勇宏早在2009年之后,便多次传出离职消息。

在数次冲击原有的体制结构无果之后,对现有市场机制的失望,决定了王亚伟今天的选择。这也折射了过去十余年里,中国证券市场和基金行业在市场结构和制度变化中,始终难以回避的某些深层矛盾与冲突。

身为基金经理的王亚伟,始终就是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聚焦点。

娱乐化的明星基金经理

在基金持有人整体亏损的十多年经营期间,各基金公司却为其股东们创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资回报。

在最后一次的媒体见面会中,40岁的王亚伟一改“惜字如金”的沉默习惯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喝完了三瓶矿泉水。

这位“被娱乐”的基金经理严肃而温和地强调着自己的角色与职责:一名基金经理要把投资者利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