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介入现实

2012年9月4日起,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活着》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六天。这是余华小说《活着》的第四次改编。《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友情”。我们追求快乐,但是最悲情的故事,也更能唤起我们的感动,《活着》就是如此。

责任编辑:李宏宇袁蕾朱晓佳实习生陈浩民周鑫

余华(中)第一次看电影《活着》时,觉得“那不是我的小说”,现在他认为“只有笨蛋才忠实于原著”。导演孟京辉(左)把太空步和荒诞元素加进话剧《活着》,台词却完全复制原著的长篇对白。三个多小时,主演黄渤(右)不停地演,他对《活着》的理解是:现在社会上仍有福贵的影子。 (CFP/图)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但是,最乡土的,与土地牵连最深的作品,更能引发我们的敬意。我们追求快乐,但是最悲情的故事,也更能唤起我们的感动。《白鹿原》如此,《活着》也是如此。

2012年9月4日起,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活着》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六天。这是余华小说《活着》的第四次改编。

“福贵”黄渤出场谢幕,说了句连余华也没想到的话:“今天,9月4日,正好是《活着》这本书落款的日子。”写作《活着》时,余华在嘉兴市文联当编辑,拿二百块上下的月薪。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招待所里,他修改完小说最后一稿,落款“1992年9月4日”。

小说还没在《收获》杂志刊出,张艺谋就问余华要去杂志清样,很快决定把《活着》改编成电影。余华前后从张艺谋手上拿到了5万元人民币。他和妻子觉得,有了这5万元,“这一辈子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电影之外的另两次改编不太著名——2002年的电视剧《福贵》,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话剧《活着》。电视剧《福贵》给余华带来30万元的版权费,他根本没觉得那是一笔多大的收入。彼时,他的国外版税已经“哗哗地过来了”。现在,孟京辉把这本书改编成话剧,他连改编费是多少都不知道。签约时他正在国外,授权杭州市文联代签了。

余华说,“每个作家都有一本自己的幸运之书”,他那本就是《活着》。如今他的电子邮箱用户名,就是“活着”的拼音。

首演当晚,余华坐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厅第八排,三个小时演出结束,剧场灯亮起,他早已泪流满面。

福贵是《活着》的主角。福贵的故事,是余华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爷爷的故事,也是余华眼见、耳闻的中国人的故事。用余华的话说,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友情”。

孟京辉版话剧《活着》(左),电影版《活着》(右)。 (南方周末资料图)

《活着》的电视剧改编版《福贵》。 (南方周末资料图)

盗版VCD让小说畅销

余华上一次流泪,是很多年前,在瑞典朗诵《活着》。他当年出国,最不愿意朗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