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联名信的意外风波 寻找61位 “挺转”院士

61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国家支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当然也包括水稻”,引发热议。但事发一月有余,没有院士愿意谈及此信,信的内容也始终是谜。院士闭门上书,民间口诛笔伐,“反转派”的质疑包括很多转基因研究者都在种业公司任职。至今我国没有公布任何转基因品种的安全评价过程。这或许是质疑难消的主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何籽/图)

61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国家支持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引发热议。但事发一月有余,没有院士愿意谈及此信,信的内容也始终是谜。

信息未明,对峙已出,这一直是转基因争议中的恶性循环,院士闭门上书,民间口诛笔伐,始终缺乏良性透明的交流氛围。这正是南方周末去执意寻找联名信的初衷。

“今天不谈信”

谈“信”色变。

“你问我有没有在联名信上签名,还问哪些院士签了名,就像组织部门来调查一样。”一位院士拒绝谈信。

“今天不谈信!”南方周末记者数日来联系了十几名研究领域与转基因相关的院士,几乎都遭谨慎拒绝。

这是一封由61名院士联署签名写给国家领导的信,最早曝光于2013年10月19日举办的“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当时透露,信中呼吁国家支持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

院士上书时常有,61位联名却罕见。消息一出,旋即引起广泛关注。水稻是中国的主粮,围绕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争议,更是持续多年。

一贯主张谨慎推动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佟屏亚为此在博客里发文《忠言敬告张启发——兼致上书的另60位院士》。他认为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的论证是严肃的科学问题,“若采取兴师动众群体上书方式造声势玩噱头达到此目的,这就成为一种群体性要挟的‘政治行为’了”。

反转阵营针对联名院士们的“口诛笔伐”已经白热化。“转基因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了。张启发因为支持转基因,而被人骂为卖国贼。所以大家都很谨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解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建议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但南方周末记者向农业部提交采访函近一月,仍无回复。另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回复称,转基因最近炒作过火,建议冷静下来。

张启发也最终选择了沉默,他的秘书说,“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如果要发布新的内容,也要通过华中农业大学的宣传部门来发布。”

这位科学家的悲观和急切在最近的一次受访时袒露无遗:“2009年5月,在11年的争取之后,我们研究的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Bt汕优63取得了国家所颁发的安全证书,当时我比较乐观,但现在4年过去了,这两张证书也将在明年失效,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遥远了。”

原本是有利好消息的。就在联名信曝光的第三天,10月21日,由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大学所作的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试验完成,中国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宣布,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大米对猪具有同样的营养和安全性。次日,有媒体亦从农业部获悉,农业部下一步将加大科普宣传,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但这场90天的试验连带61名院士的联名信,仍旧一出世,便陷入舆论的汪洋中。

并非专门针对水稻

联名信写于2013年7月,但至今没有一位受访的院士愿意提供信的文本。寥寥内容均来自张启发院士当时的转述:&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