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开塑化剂“黑匣”

中国目前塑化剂暴露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已经到了危害健康的临界点?这些信息大多隐藏在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决策者的案头上和未经公开的评估报告里。要实现“去塑化”目标,不仅需要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举措要公开透明。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余安琪

目前塑化剂已经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国家级机构完成的评估报告未必能迅速公开,塑化剂更像是一个亟待各方撬开的“黑匣”。 (何籽/图)

中国目前塑化剂暴露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已经到了危害健康的临界点?这些信息大多隐藏在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决策者的案头上和未经公开的评估报告里。要实现“去塑化”目标,不仅需要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举措要公开透明。

舌尖上的塑化剂

假如要拍摄一部《舌尖上的塑化剂》,解说词可以这样写:油条,一种风靡中华大地的早点美食。每天清晨,从你嚼着塑料袋包着的那一根热气腾腾的油条开始,你的身体便开启了代谢塑化剂的奇妙旅程。这是人类不懈地破坏环境之后,大自然所能给予的最无私的馈赠……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以下简称PAEs)是一类常见的塑化剂,广泛应用在塑料制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同时作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PAEs已经在水、土壤、空气中普遍存在并富集在各类食品中。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摄入PAEs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

中国目前塑化剂暴露的范围有多大,是否已经到了危害健康的临界点?答案并不明晰,这些信息大多隐藏在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决策者的案头上和未经公开的评估报告里。

2014年6月27日上午九点,国家卫计委官网悄然发布了备受公众关注的白酒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这是2012年酒鬼酒塑化剂风波以来,有关部门首次公开相关信息。这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塑化剂问题走向社会共治的开端。

遗憾的是,消费者看到的只是基于白酒评估的“小报告”。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由于在环境和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广泛迁移,目前塑化剂已经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因此在开展白酒评估的同时,国家级的评估机构还收集了谷类、蔬菜、乳类、禽畜肉类、水产品、饮用水、蛋类、饮料、方便面、植物油、果冻、调味料等各类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的含量数据,以评价消费者的塑化剂总体暴露水平,这被称为“大报告”。此外,与白酒一样,食用油也是被评估的重点项目。

但是,无论是“大报告”还是关于食用油的“子报告”都并未与白酒塑化剂问题一并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