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革史话”之三】清末新政的设计师张之洞

张之洞作为新政的设计师,他对清朝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恪尽职守竭力挽救而已,他已是65岁的老人,来日无多,新政能否按照他的设计方案如期如意地进行,只好听天由命。

责任编辑:刘小磊

张之洞曾致电刘坤一、袁世凯、盛宣怀等八人,倡议仿效英国上议院的选举制度,促进中国官僚体系的民主化,以提高行政效率。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张之洞作为新政的设计师,几乎所有能够“采用西法”的措施,均已提出,而且不再抨击“民权”学说,卫道的彩色也要淡得多,在揭露官场腐败的同时也提出了切实的整治办法。他对清朝的命运有清醒的认识,只是恪尽职守竭力挽救而已,他已是65岁的老人,来日无多,新政能否按照他的设计方案如期如意地进行,只好听天由命。

中国古代的儒学精英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忧社稷,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历朝历代,都不乏大大小小的商鞅、王安石式的人物。在清末改革史上,有两位堪称“设计师”式的人物,一是康有为,二是张之洞,他俩都写出过影响维新运动的思想性著作,提出过系统的变法建议,在不同时期,受到帝、后的重用,充当了改革的政治推手,但因思想不同,地位悬殊,二人的行事大相径庭。

康有为毫无政治根基,人微言轻,只能凭口舌文辞博取皇帝恩宠,挟天子令诸侯,自上而下,走大跃进式的激进变法之路;张之洞久任封疆,位高权重,在枢臣督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可以从从容容地按着自己的思路在辖省搞改革,自下而上地推动变法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庚子新政,两位设计师的思路大体相似,但实施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其个人命运也截然不同,思之再三,令人喟叹。

从清流健将到洋务先锋

不同于以军功出身的刘坤一,张之洞是科举时代的幸运儿,是由翰林名士出任封疆大吏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三代仕宦之家,曾祖、祖父、父亲均曾任知县,父亲张瑛,自道光中叶起,一直在贵州做官,由知县、知府而至道员,咸丰六年(1856)病逝于军中。道光十七年(1837),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20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贵州度过,他自五岁起,便接受私塾教育,迄14岁,共换过13位教师,其中生员六人,举人四人,进士三人,皆系乾嘉两朝科场老前辈,业师优秀,学生精勤,12岁就出过诗文集,14岁考取秀才,隔年考取顺天府乡试头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四月,27岁的张之洞入京会试,中式第141名贡士,五月入正大光明殿复试,列一等一名,六月廷试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从此,张之洞仕途顺利,步步高升,三年后,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1867)、湖北学政(1867-1870)、翰林院庶吉士(1871-1872)、四川学政(1873-1876),从1876-1881年,历任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右春坊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咸安宫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光绪七年十二月任山西巡抚(1881),十年升任两广总督(1884-1889),十五年调补湖广总督,至二十七年辛丑(1901),已督湖广12年,其间,在刘坤一出缺时还署理过两江总督(1894-1896)。(见胡钧:《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以下简称“张谱”)

以光绪七年为界,张之洞的宦历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18年,主要任学官(十年)与翰院谏官,在此期间,他与张佩伦一起被称为“清流角”,虽是士子瞻仰的清流名士,因官微势薄,除了上疏言事,纠弹大臣,在政治上并无建树。时人拿他与袁世凯作对比,说袁“不学有术”,讥他“有学无术”,他的才干是从光绪七年十二月出任山西巡抚之后才显露出来的,那一年,他4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山西是个穷省,“民生重困,吏事积疲,贫弱交乘”(“到山西任谢恩折”,光绪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张之洞全集》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p83。以下简称“张集”),这是张之洞赴任途中的观感。他在谢恩折中提出了治晋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