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院为何昙花一现

中国传统医患关系注重患者的感受,注重个体疗效,但是却忽略了效率问题,而西方中世纪的医院,在组织上已经具备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刘小磊

美国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了一间药房,为中国人看病,这就是博济医院的雏形。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中国传统医患关系注重患者的感受,注重个体疗效,但是却忽略了效率问题,而西方中世纪的医院,在组织上已经具备了实现效率医疗的基础条件。它像工厂一样“维修”病人,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在许多方面也许了牺牲患者的利益,但却满足了工业化社会的效率需求。

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医院”,但皆昙花一现。医学水平同样处于形而上学阶段的欧洲中世纪,医院为何能发扬光大?个中原因,恐怕不是教科书中“西方殖民主义者依靠坚船利炮倾销文化”那么简单。中国古代医学的痼疾,大概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中世纪欧洲的一家医院

何为医院?如果我们将医院定义为有固定场所、医患关系中医者主动患者从动、有住院制、有分科、分部门协作、享有开放式学术交流机制的医疗组织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医院可言,有人可能要责难这是以现代视角追溯古人,但有意思的是,现代化医院的基本模式,就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奠定的。

下面是拜占庭潘托克拉托尔医院(建于1136年)的基本情况,这是中世纪欧洲众多医院中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座修道院领导下的医院,由麻风医院和老人之家组成。有50张病床,外加5张机动病床。分为五个区,一区外伤及骨折,二区眼科及腹部疾病,三区妇科,四区和五区收留其他男性患者。每床标配床垫、床单、枕头、被各一条,毯子两条。被子每年拆洗一次。每个病房有火炉三个,厕所二座。每个患者每周洗澡两次。

院长是修道院院长,另有4名修道士帮助管理。主治医师2人,病房主管2人。医生10人,外科医生2人,门诊医生2人。女医1人。每个男病房有护士2人,杂役4人。女病房有女护士4人,女杂役4人。医院有药剂师5人。另有车夫、保姆、厨师、门房、清洁工若干。还有负责丧葬的专门人员。

而患者伙食在当时来说不算好也不算坏:每天850克面包,2盘加油蔬菜,2个洋葱。患者可以自掏腰包额外加餐。

抛开时代特色浓厚的建筑外观不论,单看其内部组织,潘托克拉托尔医院已经颇类似于近代医院,具备了固定场所、专业医护人员、住院制、门诊与住院相分离等诸多特征,并且早早就确立了医主患从的医患关系。这样的医院在当时并不罕见。当时欧洲的医生分为教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Iren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