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公里1.2亿元:如何融资?地下管廊:迟到的盛宴

地下管廊这一“冷门”行业,2015年突然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未来三年可能投资千亿,铺设8000公里。破局之后,难点接踵而来:“国际先进标准”未有定论,而高标准带来高成本,钱从何而来?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唐欢 杨凯奇 邵启月

这是2002年上海安亭新镇共同沟建设时的展示模型,蛰伏十余年后,这一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东方IC/图)

地下管廊这一“冷门”行业,2015年突然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各地提出重磅规划,住建部部长发布全国总动员,未来三年可能投资千亿,铺设8000公里。破局之后,难点接踵而来:“国际先进标准”未有定论,而高标准带来高成本,钱从何而来?

地下问题被真正摆上台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地下管廊”)这一行业似乎突然迎来了“春天”。

近一个月里,这一专业词汇频频出现在各地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新闻上。2015年7月22日,山东省在介绍新一轮的城乡规划时,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地下管廊达到800公里以上;吉林省亦公布了一项千亿计划,2015至2018年该省计划建设1000公里地下管廊,这相当于目前全国在建的总长度。

而在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城市建造地下管廊将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在这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

不仅具有城市排水给水功能,地下管廊还将容纳电力、热力、通讯等多类管线,又被称为“共同沟”。更形象的场景是,在不少欧美电影中,地下管廊是越狱、追捕甚至开车逃亡等的必备场地。

地下管廊主要功能并不仅是解决内涝。据南方周末2012年报道,2008年-2010年,全国仅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就有5.6起。全国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这才是地下管廊建设需要首先集中解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