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派别林立,舌战笔伐不休酣战海绵城市

“这些都是西方垃圾,海绵城市建设大部分用于绿地的措施错误,会破坏绿地、污染土壤,致命打击园林生态。”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王倩 赵雅 李蕊 黄子珈

(农健/图)

“俞孔坚的言论很多硬伤,‘堤防没必要、全拆掉’是非常错误的!”

“他们对我的观点不理解,还抬杠。”

“这些都是西方垃圾,海绵城市建设大部分用于绿地的措施错误,会破坏绿地、污染土壤,致命打击园林生态。”

“海绵城市不是颠覆性地改变园林功能,也和园林结合的。”

2016年7月10日,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做防洪堤?》的文章在海绵城市业界不胫而走,引发关注。

文章剑指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2014年的一次演讲,后者主张建立绿色海绵系统,将硬化河道变为生态廊道系统,砸掉防洪堤这样的钢筋水泥。

“俞孔坚的言论有很多硬伤,‘堤防没必要、全拆掉’是非常错误的!”驳文作者——从业水利十年的“大崔”告诉南方周末。

“他们对我的观点不理解,还抬杠。”2016年7月17日,俞孔坚对南方周末感慨,他从哲学角度提出了系统的雨、水价值观。

这是海绵城市领域最近的一次唇枪舌剑。实际上,对于圈内人士,这类论战早已司空见惯。

201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潮起。在内涝频发的窘况中,这一新兴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成了各地新宠。从中央到地方,诸多城市成为试点,动辄投资数百亿。

然而,自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来,这一模式从设计理念、基本参数到建设方法等,均纷争不断。水利、给水排水、景观、风景园林、市政道路等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专业领域,逐渐聚拢成派,不时短兵相接。

2016年夏,多轮强降雨致使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近半数内涝,争论波澜再起。

派别林立,争论不休

“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2016年7月9日,在住建部组织的城市防洪排涝专家座谈会上,程晓陶等几位水利专家获邀与会。在这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专家的印象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部长征求有关海绵城市建设意见会。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r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