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众声喧哗

互联网上的各种组织,尤其是现在的微信群,给大家提供了24小时不停歇的意见交流的场所。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侯翔宇

沉默的地铁,喧哗的互联网。2016年4月22日,江苏南京地铁一号线。(视觉中国/图)

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更大的言论空间。互联网的角色似乎应该是非常正面的。互联网上的各种组织,尤其是现在的微信群,给大家提供了24小时不停歇的意见交流的场所。现在很多我们从来不曾知道其存在的人的小事情,都可能因为网络的扩大而成为轰动性事件。近期的一个例子,就是海南的暴力执法。感谢网络,让我们知道了这件事情,并因为被曝光,它被处理了。对互联网的这种显见的正面作用,儒家(比如孔孟)会对它持什么态度?

拥抱互联网

对新出现的平等,先秦儒家是认可、支持甚至鼓动的。

我想,他们的态度会比较微妙。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西周的封建贵族政体垮台。随着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的消逝,一个(绝大多数的)人生来平等的平民化社会兴起了。对这种新出现的平等,先秦儒家是认可、支持甚至鼓动的。比如,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且只有贵族才能去教育其他贵族。《春秋》本来是鲁国的官史,而修《春秋》就应该是出身贵族的史官去做的。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才会明白,出身卑贱的孔子(这是他自己亲口承认的)讲“有教无类”,去教育那些不同出身和背景的弟子,甚至他自己还去编写《春秋》,这些事件本身是多么的划时代。虽然人们心中的孔子形象常常是一个保守的、述而不作的形象,但想想上面提到的这些事情,会发现其实他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

这种对平等的拥抱,到了孟子、荀子就更厉害了。孟子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即街上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圣王。从儒家这种对平等的态度,似乎马上就可得出一个结论,即对更多的人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的趋向,拥抱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参与政治的可能的儒家会持支持的态度。

但是,仔细读先秦儒家经典会看到,除了平等的一面,先秦儒家还有一个很强的精英侧面。在《论语》里,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一般人以下,太玄妙的东西是无法跟他们讲明白的。他更著名(或臭名昭著)的一句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让人民知道怎么去做正确的事,让他跟着去做,但我们不能让他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正确的事,为什么这些事情是正确的。

当然,尤其是有着更强的平等观念的宋明儒者(一是佛教的影响,另一个因素是平民化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他们试图削弱先秦儒家的那种精英式的、看不起人民的味道,比如“洗白”上面提到的孔子的这句话。但是,在《论语》里面,孔子看低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