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道:成就一种有世界胸怀的爱国主义

一种健全的爱国主义,也必定是一种“具有世界主义胸怀的爱国主义”。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程雅云

(向春/图)

(本文首发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编者按:“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历近代屈辱史的华夏民族来说,“民族”的正面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正面肯定爱国主义,并将合理的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做了区分,力图澄清民族主义的正面价值。文章最后的落脚点,通过阐述中国传统中深厚的中道思想,对源自西方近代以来的一套民族国家叙事做了超越式的分析。这种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叙事,正是文化复兴的具体表现。本文作为一种视角,供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文化复兴的读者参考。

一种健全的爱国主义,也必定是一种“具有世界主义胸怀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不会“坐井观天”和“夜郎自大”,而必定是将自己民族和国家置于全世界的整体脉络和全人类的普遍价值之中予以理解。

1994年10月到11月,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在《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的文章,引来了29篇读者回复。在当时尚无网络可以留言评论的情况下,尤其对一篇理论化的哲学文章来说,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时任《波士顿评论》主编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哲学讲座教授的科恩(Joshua Cohen)立刻意识到了该议题的重要。在编委会的认真组织和筛选之下,29篇读者回复中的11篇,有的经过了修订和扩展,加上5篇专门组织的回应文章,连同努斯鲍姆原先的文章及其阅读所有回应文章之后的答复,两年后由科恩编辑,结集出版。

参与论辩的16篇文章作者,包括科恩本人,和努斯鲍姆一样都是美国人文学界的翘楚。正是由于聚集了学界的一时之选,关于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议题,在书中得到了集中和深入探讨。中文世界的知识人和思想者,同样需要对此进行深入反思。

在此无需详细介绍书中论点,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本文主旨是希望基于此讨论,从中国思想传统特别是儒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提出一些观察与看法。

爱国主义本是人类的天然情感

该书主要围绕“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的问题,对“民族主义”(nationalism)并无讨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西方都不是边界清晰、内容一致的概念。在此,无法也不必对这两个概念的各种繁复界说一一介绍。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难以区分,因为两者都基于对“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认同。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以“民族国家”而非“文明”(civilization)为政治社会基本组织单位之后自然产生的。无论“民族主义”还是“爱国主义”,都是一种认同自己所属民族国家的情感与行为。所不同者,“爱国主义”情感与行为的表现,主要不以排斥其他民族国家的人群为目的,而以凝聚所属民族国家内部人群的价值认同为首务,“爱国主义”是一种内向的建构力量,“民族主义”则是一种外向区分力量。

“爱国主义”对内建构和强化自身价值认同,不免产生一定的排外情感与行为;但只要尚未达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程度,就尚未转化为那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r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