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默认为招聘红线? 谁制造了年龄歧视

时间的极权主义渗入系统后,个人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王冰雅

翻翻网上的招聘,很多写着性别不限、专业不限,却注明了“35岁以下”“40岁以下”。有记者调查发现,超过80%的招聘启事,将求职者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31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是谁制造了年龄歧视?》)

45已经被内化为绝大部分单位招聘的年龄红线,而且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质疑。

在集体主义行为取向的系统里,个人的工作价值是“螺丝钉”式的存在,个人的价值被单一化和固定化了,而个人在面对系统时更难以讨价还价。时间的极权主义渗入系统后,个人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近日,读到一篇某著名媒体人的转型自述“人生五十,从头开始”,作者认真分析了“社会环境/系统”如何对待“大龄”的职业转型者。她发现,欧美与香港和内地一样存在求职者的年龄歧视问题。这种歧视风潮赤裸裸地出现在高校招生/招聘、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明文规定或潜规则当中。男女都不能幸免。如作者所言,年龄歧视不仅不符合实践上的逻辑,也涉嫌违反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

作者清楚知道,自己没有在求学和求职过程中遭遇歧视,在统计学上“属于一个例外”。基于对自身社会位置的清醒认知,她强调:“不能因为自己是例外,而看不见自己其实甚至是系统性问题存在的受益者……”“身为例外,应该自觉应有的责任,和其他人携手,让未来更多像自己一样性别和年龄的人,可以拥有和自己一样自如的选择机会”。

时间的极权:社会加速理论

我认为有必要将讨论往前推进一步,比年龄歧视本身更可怕的是,为什么整个社会环境都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