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伊蕾:在80年代,她写下“你不来与我同居”

她在上世纪80年代写出“你不来与我同居”这样惊人的诗句,成为女性主义诗歌的先锋和“剑客”,也成为污言秽语的靶心。没想到一语成谶,她终其一生住在“独身女人的卧室”里,却也正如她的诗所描述的那样,终其一生,“无边无沿”

责任编辑: 杨子

1988年夏,伊蕾在天津海河边粮店后街旧居

她在上世纪80年代写出“你不来与我同居”这样惊人的诗句,成为女性主义诗歌的先锋和“剑客”,也成为污言秽语的靶心。没想到一语成谶,她终其一生住在“独身女人的卧室”里,却也正如她的诗所描述的那样,终其一生,“无边无沿”

1

伊蕾走了。

2018年7月13日傍晚,北京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少见的溽热。古琴弹奏的《阳关三叠》从尚未装修好的新房窗口传来,略带感伤,一遍又一遍。弹琴的是李亚蓉——她是与伊蕾交好三十余年的闺蜜,被伊蕾亲昵地叫作“咪咪”。

《阳关三叠》不是李亚蓉常弹的曲子,那天下午,她在正在装修的新家里,工人干活,她练琴,不知怎的就选了这首。

约六七点,刚回到住处,她接到一个电话:“亚蓉姐你知道吗!伊蕾大姐走了!”她吃惊:“怎么可能!”一看手机,许多未接来电,都是伊蕾的朋友。

消息通过微信瞬间传遍诗歌圈。画家孙建平和他妻子康弘是在从天津驶向北京的高速公路上看到这一消息的:“中国著名女诗人伊蕾冰岛旅游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也有消息说,是假新闻,家属并没有收到中国驻冰岛大使馆的通知——大家松了口气,又燃起一线希望。

同样的时间,太原。作家张石山看到消息时,脸上神情顿时异样。他有点胸闷。当年,他和伊蕾在鲁迅文学院轰轰烈烈的恋情尽人皆知——爱情降临时,他已婚有子。尽管已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但如今斯人已逝,他无法做到事不关己。他试图询问和伊蕾关系密切的友人——给李亚蓉电话,未接。

所有人都在焦灼等待。

三小时后,与伊蕾的妹妹有来往的朋友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李亚蓉突然回过神来:《阳关三叠》,不正是送别之曲?

伊蕾 图 / 黑明

2

伊蕾去世消息传来的几天内,文艺界人士的朋友圈里开始了大面积的刷屏。铁凝、翟永明、欧阳江河、杨炼、于坚、朵渔、王家新……朋友们纷纷表达对于伊蕾在异国他乡猝然离世的痛惜。

1987年初,署名伊蕾的一组长诗《独身女人的卧室》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组诗的每首都以同一句作结:

“你不来与我同居。”

在上世纪80年代,这句话的震慑力和冲击力,绝不亚于几年前诗人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当年评论家将翟永明、唐亚平和伊蕾称为中国女性诗人“三剑客”。翟永明说,“前天与唐亚平微信交流,唐亚平说,‘想当年,她遭受的嘲讽和辱骂比我们还多。’……一句‘你不来与我同居’,在今天不算什么,在当年,足以让一个女性被诽谤、被诋毁、被口水淹没。”

写出这首诗时,伊蕾在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北大作家班,距她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被录取已过去三年——1984年,“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刚刚改名为鲁迅文学院,在报考的两百多人中录取了44位,其中有5名女性。

伊蕾邀请李亚蓉去过她在鲁院的宿舍。李亚蓉记得推开宿舍门的刹那,吓了一大跳:伊蕾化妆了,头发烫了卷,穿着吊带裙,抽一根细长的女士香烟,“可时尚了。”再低头看看自己,“整一个土老帽似的。”她俩相识是在70年代中后期的河北军工厂:那会儿伊蕾还只是孙桂珍,二十来岁的姑娘,1969年从天津插队到河北农村,两年后调到衡水滏阳河畔的2676军工厂宣传科,当了第一代广播员。后来,顶替父亲上班的“工厂子弟”李亚蓉也到了宣传科,她是第三代广播员。

第一眼,李亚蓉就被伊蕾吸引住了:她伊蕾留着当时流行的“柯湘头”,一身绛黄色西装,身材修长、打扮洋气,在一群穿军装的“大兵”中,格外鹤立鸡群。意外的是,伊蕾一点架子也没有,性格亲和像邻家姐姐,得知李亚蓉爱画画,边走边问了一路:那你爱画什么?你会不会弹吉他?……

两人从此形影不离,按李亚蓉的说法,是她心甘情愿成了伊蕾的“跟屁虫”。李亚蓉后来才知道,伊蕾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旗袍、西装、连衣裙,看得她目瞪口呆,觉得伊蕾简直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每到节假日,交好的几个姑娘全穿上伊蕾做的衣服外出,一块拍照——不止一个朋友说,“伊蕾可爱拍照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友们穿着伊蕾设计制作的服装共同出游

爱美,讲究,写诗,小资,这是伊蕾在军工厂就有的“标签”,古板的人看不惯,喜欢她的人却喜欢得不行。而推开鲁院宿舍门的一刹那,李亚蓉还是忍不住惊呼:“伊蕾你怎么又变了!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3

李亚蓉的惊讶里多是欣羡和肯定。她羡慕伊蕾“不断变化、不守旧、活得特鲜活”,敢于表露个性,又全然没有张牙舞爪的傲慢和攻击性。把闺蜜拉进宿舍后,伊蕾迅速开始了对李亚蓉的改造:捯饬发型,换裙子,化妆——“今晚我们要去参加舞会!”伊蕾兴冲冲地宣布。

舞会就在鲁院的食堂里举行,把餐桌挪开腾出中间就成了舞厅。交谊舞是她俩的拿手好戏,说起来要追溯到军工厂时期。军工厂里下放了不少“文革”期间打成右派的文艺工作者,其中一名是宣传科的黎科长——铁道兵文工团乐队指挥,跳交谊舞是一等一的专业水准,直到现在,李亚蓉也没见过比黎科长跳舞更有范儿的人。伊蕾拉着李亚蓉去找黎科长拜师,偷偷在房间里学跳舞,姿势、节奏、步伐,不久就上了道。之后,每到周末,她们会邀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