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竞争”的正确打开方式

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竞争。

责任编辑:陈斌

(曹一/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9月2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地方政府竞争”的正确打开方式 兼驳张五常“合约论”》)

地方政府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为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竞争。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中国的独特之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参与资源配置两个方面展开。很多经济学家把“地方政府竞争”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如张五常把激励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视为中国的经济优势,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的经济制度》,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好”的制度。还有,复旦大学的张军教授也认为“没有什么因素可以比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更能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

“地方政府竞争”的积极效应

冯兴元在《地方政府竞争》一书中提到一位名叫布雷顿(Breton,A)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竞争性政府”理念。该经济学家认为在联邦制下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这些权力中心之间为竞争性地提供“非市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这些产品与服务是一个组合,很难区分它们究竟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地方政府竞争现象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只是中国的情况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在两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

一是营商环境的改善。地方政府之间在争资金、争人才和争项目时也推动了商业环境的改善。比如,减少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如广东省早年实施的“一站式”电子政务,以及浙江省前两年推出的“最多跑一次”等举措就有代表性,这些好的做法也被其他地区效仿,有的甚至在全国得到推广。其他的措施还有降低企业税率和市场准入门槛,限制职能部门乱作为等等。地方政府竞争还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这种“硬”的营商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改善。

二是通过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在中国,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参与资源配置活动,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另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地方国企来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当地的国企从地方政府那里获得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后,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扩大后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所以很多人把地方政府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有的经济学家把“地方政府竞争”视为中国的独特经验,如张军教授认为,地方政府竞争可以发现改革的领域和模式,发现之后再由中央进行总结和推广,这种地方先行先试的“试错法”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路径。这种观点也有道理。地方政府更靠近一线与市场,掌握更多更精确的本地知识,利用本地知识显然比上级政府更有效。

“合约论”解释

对于“地方政府竞争”,张五常教授给出的是基于“合约论”的解释。他认为地方政府的权力边界是明确的,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以及企业确定分成比例后,就明确了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这为地方政府配置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