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细数古代灯会

灯会始于汉代。正月上辛日,西汉皇帝通常在甘泉宫(位于今陕西咸阳淳化县甘泉山)祭祀北极太一神,“昏时夜祠,到明而终”,集七十童子歌咏四季。《史记·乐书》语:“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此乃元宵节的先声。

责任编辑:杨嘉敏

灯会始于汉代。正月上辛日,西汉皇帝通常在甘泉宫(位于今陕西咸阳淳化县甘泉山)祭祀北极太一神,“昏时夜祠,到明而终”,集七十童子歌咏四季。《史记·乐书》语:“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此乃元宵节的先声。

今日之灯会,可谓新瓶装旧酒,激光、LED灯等照明新技术一概上场,但中国人借灯会寄托祝福的情怀千载不变。图为南京夫子庙秦淮灯会风光。(视觉中国/图)

东汉永平十年(67年),从大月氏国(今祁连山一带)“白马驮经”返回都城洛阳的郑愔禀告皇帝: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燃灯拜佛。于是,崇佛的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夜,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据此推断,洛阳城东郊,中国第一座皇家寺院的白马寺,可能是首次官方举办灯会的场所。

汉明帝的宦官蔡伦在不久之后,改良了造纸术,原来造价高昂的纸张成本陡降。洛阳纸贱,这让灯会的主角--灯笼从达官贵人的专宠,迅速走上街头巷尾,进入市井百姓家。灯笼的普及,使得灯会的举办不再囿于官方。

四川大邑鹤鸣山,山深林茂,盛产的毛竹,是灯笼骨架的大好材料。此间就地取材制作灯笼十分方便。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此创立正一盟威道--中国道教的前身,俗称五斗米道。只需缴米五斗(约合今日12.5斤),即可入教,故而信徒众多。逢临“燃灯祭斗”的仪式,鹤鸣山中灯笼赛悬,流光溢彩、灯火堂皇。民间灯会自此滥觞。

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再加上官方的推动,灯会流行于各地,并逐渐脱离宗教信仰的藩篱,演变成节日的重要民俗之一。一年中诸如元旦(古代正月初一)、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元宵等,均有规模不等的灯会。其中元宵节倍受朝野重视,皇家、官府不惜重金措办,开放宵禁,鼓励民众参加,借此寓意“与民同乐”,彰显太平气象。是故,元宵节亦称灯节。

洛阳是隋唐两京之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