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古典中国】宋代:让你三尺又何妨

中国的历史朝代,到了宋代以后,典型的以柔克刚,就是汉人的文化——我不跟你争,我宽容,一看不行了,我就让你一点儿。说什么“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这路子。

责任编辑:袁蕾 陈军吉 实习生 王治寿

马未都说【宋、元】

欧洲人还以为瓷器是贝壳磨的
宋代的瓷器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能容纳大量的信息。

我们中国过去在瓷器方面,确实比较领先。瓷器的优点就是它的普及性,因为瓷器成本是低廉的,就地就能烧,而且技术随便带。我们现在说宋代瓷器有八大窑系,但有些问题根本说不清楚,最乐观的估计,就是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宋代的窑址,连百分之五都不到,百分之五不足以反映全貌。我们知道的就是一些大的窑系,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瓷器,根本不知道从哪儿来的。

磁州窑白釉褐彩“清沽美酒”梅瓶是装酒的瓶子,相当于今天的二锅头瓶子15世纪中东的细密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瓷器向西域输出的场景,整个画的色调都是蓝的,纹饰是伊斯兰文化的框架

从市场的角度上讲,首先容器要便宜,买得起,谁都知道金银器好,那东西,买不起,不流行。瓷器还具备很多优点,比如说景德镇宋代影青瓷器的出现,就使中国的陶瓷异军突起,在全世界成为霸主,但是同时伤害了中国的玻璃,中国汉唐以前的玻璃烧得好着呢,到宋代就死了。因为玻璃跟它比,没有任何一点超过它,比如,瓷器导热慢,玻璃导热快,一搁热水拿不起来了。你拿不起来吧,它还凉得快呢。另外玻璃遇冷遇热它炸,瓷器是怎么都不会炸。再有玻璃一旦发生破损,基本上就再也不能用,因为它拉嘴。最致命的是它成本高。本来缺点就多,还来一成本高,所以死了。到了清代以后,康熙乾隆看着外国玻璃新鲜,中国人就仿烧了一些陈设性的玻璃器。

政治是制约经济的一个最主要的力量,经济是制约艺术的一个主要力量,这个艺术是指工艺,因为工艺要附着一个实际的东西,它跟绘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