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太阳能推广引争议

“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重要关口,在太阳能强制推广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能越来越多地上演,这对行业的长远生存发展威胁巨大。”

责任编辑:吴传震

各地推广太阳能时,许多劣质产品拥入市场,这引发太阳能产业领军厂商的担忧

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最近既喜且忧。

7月中旬,用其谐音命名的皇明集团刚刚完成股权结构调整。高盛、鼎晖两家私募基金6.93亿的股权投资,让皇明的未来变得更加可期。或许用不了太久,“世界太阳能产业第一股”的桂冠就将落在这家公司头上。

但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为节能减排出招,强制普及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可能迎来大发展之际,黄鸣却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忧心忡忡。

皇明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在太阳能热水器和保温玻璃等领域均是市场翘楚,远远把其他同行甩在后面。

经过2000年以来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后,现在,太阳能产业面临新的环境。而新环境最重要的变量,就是各地方政府的太阳能政策。

大力推广
200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对节能减排问题的强调,并将其列入政绩考核指标,深圳、烟台、广州等市,以及海南、江苏等省,先后宣布实施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2008年初,江苏正式实施。

政府的大力推广是有道理的。相对光伏、氢等其他新能源,太阳能热利用具有无法比拟的经济性和技术现实性。

对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光伏电池主要原料多硅晶核心材料依靠进口,产品90%以上出口,两头在外,生产过程要耗费大量能源并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西门子等欧日企业手中,远不像太阳能产业,真空管制造等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依然忧心忡忡。

“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重要关口,在太阳能强制推广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能越来越多地上演,这对行业的长远生存发展威胁巨大。”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政府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补贴大力推广太阳能,一度引起该产业和用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