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世界的人绝不会是去过月球的人”

站在月亮上是什么感觉?迄今为止,全世界一共有12个人可以给出答案。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刘悠翔

吴季认为,在月球上建造旅店,最佳位置是月球北半球的中纬度,在这里能舒服地观看地球。图为月球背面照片。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16日《南方周末》)

要实现登月,中国在技术上业已成熟,吴季预计,如果现在启动,十年以后即可实现;体制方面已经开放了商业航天,私营公司可参与国家航天项目。

“我们的地图是一个个的国家,但在月球上你会感觉这些国界都消失了,人类更加是一个整体,就像现在新冠肺炎,贫富也好,大国小国也好,承担同一个命运。”

站在月亮上是什么感觉?迄今为止,全世界一共有12个人可以给出答案。据这些登陆过月球的宇航员描述,最难适应的是头顶那片漆黑的天空。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那种“纯粹绝对的黑”,而不像照片里看上去那样,总是带点蓝色。

中国科学家吴季也无数次设想过那番场景。月球上没有大气,站在上面不会有云的遮挡,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地球,比从地球上看月亮要大将近四倍。

从2004年开始,吴季担任“嫦娥一号”至“三号”有效载荷的总指挥,和月球打了超过十年交道。他今年62岁,从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和很多老航天一样,研究了一辈子,盼着真要能上一次天就好了,“哪怕做宇航员,在太空飞一圈,都愿意”。但他也知道,自己多半赶不上了。

身边的同事和家人,没人知道他在写小说。白天,吴季在空间中心研制卫星和观测技术;夜里或是周末,他用来写那个在脑海中盘桓已久的故事——2042年,人类实现了月球旅行。主人公肖家远是一位退休的航天科学家,他去世后,女儿替他完成了登月的心愿。

直到这本《月球旅店》完成,吴季才告诉身边的人。妻子说,我不喜欢你把自己写死了。“人总是要死的,”吴季解释,“这也不是写我。”

但有意无意地,吴季把自己熟悉的经验写进了书里。肖家远的远大计划正是吴季的现实愿景:应用商业航天,实现月球旅行。书里的内容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如同一份项目计划书,目的是吸引业内合作者、投资人和公众对月球的兴趣。而在现实中,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启动。2020年1月,吴季牵头成立了通信公司,致力于实现深空通信。

科幻作家韩松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仿佛亲自到月球上走了一趟”。在他的经验里,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细节扎实和精准。韩松对南方周末记者评价,《月球旅店》描述的是五十年内的近未来,“是一种很伟大的想象力,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可以激励很多人,可能按照这个路就去实践了。”

一个多世纪前,鲁迅把科幻文学介绍进中国,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他发现,西方人的梦已经是海底两万里和人上月球,而中国人的梦还是升官发财封妻荫子。”韩松感叹,“要改变中国人,就要改变中国人的梦。”

科研计划有时就像渺远的梦境。吴季认识的一些科学家,他们的建议书始终未被任何政府或基金会采用。或许是计划不够周详,或许是需要的资金太多,“当他们退休以后,一定有一种遗憾:一辈子没有干成这件事”。

“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吴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的梦想实现不了,现在退休了,有点时间,我们就以小说的方式让它实现,行不行?”

花一套房子的钱去一次月球

全世界超过六亿人观看了“阿波罗11号”发射的直播。1969年7月20日,飞船在月球静海着陆,六个半小时后,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留下那句壮阔的宣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之后的三年间,美国一共将12人送上月球,直到阿波罗计划在1972年终止。往后至今,无人再登上月球。

“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不理 校对:胡晓菲 胡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