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发掘现场,选择考古的年轻人丨抉择2021

一群来到三星堆的90后,在2021年,选择继续考古工作。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责任编辑:刘悠翔

法晓萌、蒙萌、韩长君、徐斐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农健、梁淑怡/图)

土里露出一只青铜材质的尖角。蒙萌趴伏在升降台上,用竹签一点点蹭去尖角周边的泥。蹭下来的泥团被谨慎地装入透明的采样袋中。袋子表面,编号、时间和具体地层细致标好。三星堆开掘现场,温度恒定地控制在15摄氏度。为了避免土样污染,蒙萌穿着统一的白色医用防护服。不透气。四肢因为长久的卧伏而僵硬、酸痛。

过去两个月,她手里那把两指长、半指宽的挖掘用竹签,从四川广汉留下21世纪人类活动痕迹的地表,一直挖到六七米深处、埋藏着古蜀文明遗物的深土层。7号坑自上而下分层明晰:先是表面土层,往下是象牙层,最深处则是器物层。蒙萌所在的发掘组笑称自己是“象牙突击队”,7号坑出土了约两百根象牙,他们就重复了两百次“喷水、保湿,再用塑料覆盖”的保护流程。

到了器物层,蒙萌隐隐有些兴奋。顺着尖角往上,两缕头发呈Y字形交叠,蜿蜒而上。“是件青铜人像”,半臂长的人像有着典型的三星堆纵目。

这是2021年7月,四川进入盛夏。距离1986年三星堆挖掘1、2号坑35年之后,媒体把长枪短炮聚焦到形制各异的青铜器和年轻一辈考古人身上。

与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韵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