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高手如云,常州为何能抢到动力电池?

常州很早便已形成以纺织、轻工和机械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依靠乡镇企业的崛起,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城市。

“实际上有赌的成分,但地方政府布局早是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一些产业座谈会上,电芯企业总是相互提防,但它们会和结构件、正负极材料等上下游企业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发自:常州

责任编辑:冯叶

常州金坛区乡村风光,现在是动力电池产业主要聚集地之一。 (视觉中国/图)

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3931.HK)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第一家动力电池企业。

中创新航是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上半年装机量全球排名第七。其总部位于常州市金坛区,9月末一个工作日晚8点,这里依然人流车流不断,临街的厂房灯火通明。

中创新航方圆12公里内,还盘踞着一众动力电池链上企业——另一家电池厂商蜂巢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厂商贝特瑞(835185.BJ)、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厂商海目星(688559.SH)等。

这些企业也只是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一角。

据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上半年,常州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全市规模以上动力电池产业累计完成产值566.9亿元,同比增长91.8%,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6.9%。

目前,常州拥有的动力电池企业超80家,产业规模超700亿元。在动力电池上下游32项关键环节中,常州集聚的动力电池企业覆盖30项,产业链完整度达94%。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2021年GDP为8807.58亿元,在江苏省13个城市中位列第5,全国排名25。但常州的存在感一度不高,不少人的印象止步于“苏锡常”。

一贯“低调”的常州,何以长成动力电池之都?

“一条龙”模式

“其实常州在历史上就是个明星工业城市。”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市汽车工业办公室)处长孙志宏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早在1970年代,常州在工业上已形成多条“龙”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产业链”。

1980年代,常州依靠乡镇企业的崛起,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城市。

据常州市政府发布的数据,1983年,常州一市三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634家,集体企业占87.4%。其中,市区工业企业443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00个。进入新世纪后,传统制造业强市常州面临着产业升级。

孙志宏解释,一个城市在更新产业时,通常会选择链路长的大产业,比如房地产、汽车等,“产业链越长,产业的带动力就越大,给城市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税收贡献和就业岗位等实绩”。

他坦言,常州不是资源型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在省内排不到前列;区位也相对劣势;上海和省会南京的“风”经过苏州和无锡之后,到常州所剩无几。“我们的优势在于工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