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成就与败笔

吴敬梓有他的理想,也有他的失望和矛盾,他的伟大也正在这里。如果他热衷于开列救世的药方,一味信心满满,那恐怕就做不成讽刺小说家了。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合肥安徽名人馆中的吴敬梓雕塑。 (CFP/图)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四大名著:三国(《三国志演义》)、水浒(《水浒传》)、西游(《西游记》)、红楼(《红楼梦》),此外还有一部《儒林外史》也很了不起,却未能并称五大名著。

此中的原因,鲁迅有过一个解释,他说:“中国确也在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是从读者所处的环境来立论的,自然很有些道理,但《儒林外史》本身是不是也有点什么弱点,使得它不足以同四大名著站在同一高度上呢?

我们要找外因,也要研究内因——内因可能更重要。

这里内因大约在于吴敬梓(1701-1754)的《儒林外史》一书确有明显的弱点:这就是小说的前面一大半非常精彩,而其后的一小半相对松劲,一般读者甚至难以按部就班地读完,而往往采取跳跃式前进的模式。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其锋芒主要指向两点:一是当时儒林诸公奉若神明而其实没有什么意思的八股文,二是他们一门心思希望通过科举考试爬上高层去以便享受富贵荣华的庸俗思想。

科举正途出身,然后就一帆风顺的翰林院编修鲁老爷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资深八股文选家卫体善说:“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个一定的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的。”“主考中出一榜人来,也有合法的,也有侥幸的,必定要经我们选家批了出来,这篇就是传文了。若是这一科无可入选,只叫做没有文章!”(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这些见解在那个时代,在科举应试及其贴身外围的圈子里,都是至理名言,他们讲得如此生动透彻,看得出是此中的既得利益分子——但因此也就是吴敬梓最看不起的“伪儒”。

小说开宗明义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櫽括全文》以一首调寄《蝶恋花》的词开篇,其中有句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这正是全书的点题之笔。

这一回讲“名流”王冕的故事:他七岁丧父,替人家放牛,靠自学成才,通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为知识渊博且擅长画没骨花卉的一方名人;在家孝敬寡母,全无功名富贵的妄念。后来朝廷征他出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大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