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决定开办“男德班”

一个男人追求男女平等其实有着充分的理由,因为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一定也在压迫男性。回望初始的遇冷,开办“男德班”的方刚依旧激情满满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李屾淼

几名男子站成一排向前走,模拟成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

指令突然传来,“凌晨2点,孩子哭了,喂奶。”刹车,每个人开始给洋娃娃冲奶粉,结束,火车继续向前。“凌晨4点,孩子尿了,起床换尿布。”刹车,每个人再次停下,模拟换尿布。

新手妈妈们的日常,作为互动环节被男性感受,这是“男德班”课堂上的游戏。“男德班”的名字最初是一种愤怒的反应,从传统“三从四德”演化而来的“女德班”在社会上兴起,方刚决定取名“男德班”,本意应该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为了对应讽刺,也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男德班”的名号在争议中扩散。

方刚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知名的性与性别学者,多年来致力于实践性研究,倡导男女平等、反对性暴力。眼下他正准备将“男德班”推向更广大的空间,在这个伴随着争议的过程中,回望初始的遇冷,方刚依旧激情满满,“在我活着的时候,改变所有人或者说主流社会的观点,是不可能的,也是正常的,我们的工作是慢慢去改变一个人、两个人。”

方刚(受访者提供/图)

用“男德”吸引眼球

2022年10月,“男德班”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

一个月前,这一面向全国的招生计划开启,19组成员报名。来自深圳、上海、成都的9名学员最终通过选拔,成为“男德班”的正式学员。根据课程计划,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后他们将成为男德老师,去各地教授男德课。

在正式学员之外,还有三十多人参与课程旁听。

成为“男德”老师并不容易,方刚要求:一组3人,包括2男1女;成员定居一线城市,有婚育经验;成员需接受过性别教育训练。能满足要求的“老师”多来自于反家暴公益组织“白丝带”。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成立于2013年,是国际男性参与联盟的团体成员,致力于推动更多男性参与终止针对妇女的暴力。

在方刚看来,“男德班”的实质是“男性参与”,这一概念在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首次被正式提出。次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上,男性参与得到进一步强化并被写入《北京宣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