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蓬:创作是所有音乐人唯一的盼望和最大的噩梦

“老周的歌只听弹唱的话风格变化其实不大,但从《中国孩子》到《瓦尔登湖》,他歌曲里的意象、空间感和深度都越来越丰富。”小河说周云蓬是他身边的诗人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周云蓬 歌手,诗人,作家。197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幼年患眼疾,九岁时失明。曾发行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中国孩子》《瓦尔登湖》等。出版有诗文集《春天责备》,杂文集《绿皮火车》等。2011年,凭借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人民文学奖“年度诗歌奖”;2022年参加综艺节目《我们民谣2022》并获得总冠军。(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2023年1月,周云蓬从云南大理搬回北京。这项决定蓄谋已久。最近几年,经纪人大泳时常感觉到周云蓬每次巡演结束后“老不想回去”,乐队贝斯手小木则与他完全相反——哪怕演出与演出的间隙只有两天也要赶回去,常被周云蓬笑说太恋家。

“流动是一种本能,和候鸟迁徙一样。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需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周云蓬和妈妈一起在大理住了10年,房子买在山上,不常有机会去热闹的古镇。1月初,音乐人柳爽到大理演出,周云蓬在古镇请他吃饭。两人相识于综艺节目《我们民谣2022》,在周云蓬的记忆里,那是第一次“这么多民谣人聚在一起”。席间两人聊起北京,柳爽劝他搬回去,并主动提出帮他找房子。

《沉默如谜的呼吸》

从起心动念到再度跨城搬家,前后不过一个月。回到北京,周云蓬与录节目时认识的几个新朋友住在同一个小区,大家偶尔聚会,除了早晚必要的遛狗散步,其余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家里,阅读、练琴,为接下来的全国巡演做准备。吃喝靠外卖,邻里间极少打照面,房东住在国外——签约也是线上完成,他满足于这般便利甚至有些冷漠的生活。“他喜欢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照料得很好。不像在大理,因为住在山上,有时连点外卖都要等上个把小时,配送费比餐费还高。”大泳说。

今天的北京与十多年前周云蓬离开时的北京截然迥异。那时他经济尚不宽裕,租住在自建房里,房东就住隔壁,动辄走进家中打探隐私,“你又不能跟他闹别扭。”他时常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但凡家中来了一个陌生人全村人都知道。“这不冷漠,但是多痛苦,毫无隐私。我们都以为地狱是刀山火海,但在萨特创作的戏剧《禁闭》中,三位主角相处,互相仇恨和诅咒,谁也离不开谁。他人才是地狱。”3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窗外泛起黄沙,周云蓬坐在北京家中,照旧戴着一副黑墨镜,聊起他过往几十年的迁徙经历,语气平淡。

《中国孩子》

他是坐着绿皮火车开始流浪的。小时候他住在沈阳铁西区,轰隆的绿皮火车呼啸而过,从故乡沈阳出发,行至天津、北京、大理、银川、格尔木、香港、纽约、旧金山……大半生命处于流动之中,不曾有异乡人的困惑。再回故乡演出,他发现那里大变样,画廊、博物馆拔地而起,许多工厂被改建为Live House,小时住的铁西区则颇有利物浦的感觉。爸爸去世后,他极少回沈阳,除非演出。“落叶归根是不自然的。风刮下来叶子飘到哪去哪,这是顺其自然。人也一样。为什么总在故乡生活呢,可能是一种怯懦。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也是,人应该四海为家。”他说。

《瓦尔登湖》

动物本能

周云蓬第一次去北京是1986年。那年他16岁,瞒着父母一个人跑到天津,辗转至北京,“印象中是个特别热的夏天,走两步就得买个冰棍儿。”那是他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他发现“什么路都能走得到,不行就向人打听”。这给了失明的他十足的信心。

幼年得了眼病,9岁彻底失明,停留在他视觉里最后的画面是“动物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