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的分子“注射器”

一种高效、可编程的分子“注射器”表现出了巨大的医疗应用潜力,这种工具可以把具有治疗效果的蛋白专一性地导入靶细胞中,并为基因编辑技术开启了一种新的策略。

责任编辑:朱力远

幸运中的幸运

迈克尔·卡尔伯勒(Michael Kalberer)是一个不幸的人,但又很幸运。

他喜欢听音乐,从小就是一名体育迷,尤其喜欢冰球。虽然天生就有脑瘫,但他一直都积极面对生活。大约10岁时,卡尔伯勒开始感到自己的视力似乎出了问题,先是感知视野的深度有困难,之后是视野变得越来越窄。情况一直在恶化,12岁时,卡尔伯勒已经被眼科医师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盲人(但仍有一定的视力)。医生后来给出的诊断是,卡尔伯勒患有一类名叫莱氏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的罕见遗传病。有至少20个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这种疾病,这些基因在视网膜的发育和功能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使卡尔伯勒致盲的突变发生在一个叫CEP290的基因上。

2020年9月,卡尔伯勒加入了基因治疗科技公司Editas Medicine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把基因编辑技术的必要分子元件注射入他的眼睛里(视网膜以下的区域),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来修复CEP290基因上的突变。很快,卡尔伯勒就感觉到了变化:他比以前更容易辨识出各种形状;他的视野比以前更宽广了;他又能区分不同的颜色了。如今的他能看清盘子和餐具的轮廓,能够比以前更轻松、更顺利地进餐。

但有更多的人比卡尔伯勒不幸。即使是在Editas Medicine的这项临床试验中,也并不是每一名参与者的症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好转。

事实上,在14名参与者中,仅有3人的状况有明显的改善(因为多方面的考虑,Editas Medicine甚至已经暂时搁置了这个项目,寻求到合作伙伴后才会考虑重启研发)。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这种低有效率。比如,有可能是病人的视觉系统损伤已经相当严重,即使突变的基因被修复过来,视觉系统也已经无法正常运作。

另一种可能是,研究者用来将基因编辑的分子元件导入细胞的递送系统效率不够。在基因编辑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的过程中,另一个瓶颈是递送系统的专一性:怎样把基因编辑系统只导入病变的目标细胞(靶细胞)内,尽量避免其他细胞和组织受到影响被误编辑。

对于一部分疾病来说,这个困难或许不难解决。比如,在面对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这样的疾病时,研究者可以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体外编辑细胞,然后把细胞输入病人的体内。但对其他一些疾病来说,无论是使用基因编辑,还是使用某种药物,递送系统的专一性问题都称得上是最重大的障碍之一。想象一下,如果希望治疗一名脑癌患者,怎样才能在彻底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伤害到大脑各式各样的其他细胞?

非共生发光杆菌的“注射器”可以把携带的物质注射到细胞中。 (资料图/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近日开发出了一种“可编程”的蛋白质分子递送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分子“注射器”,可以让科学家和医学研究者随心所欲地把蛋白质分子——无论是基因编辑系统的分子元件,还是常规的蛋白质药物——专一性地注射入感兴趣的细胞中。发明这项技术的人正是E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