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烟波致爽殿里的风波

从烟波致爽殿筹划的辛酉政变成为慈禧太后登上晚清政治舞台的首次霹雳亮相。咸丰帝仅存的“政治遗产”——赞襄体制,轻易被“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摧毁,此时距他撒手人寰,尚不足四月。

1850年在圆明园慎德堂去世的道光帝,生前一直想为大清找一位守成之君,就像他和他父亲一样,他选中奕詝,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类己”的结果。只是他不愿承认,大清早已过了它肇建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时的黄金时代。

(本文首发于2023年7月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承德上了岁数的居民,很多都有各类年票和长寿卡。每天清晨,众多老年人从避暑山庄德汇门涌入山庄,遛弯锻炼闲谈。在这个时刻,不知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会意识到,百多年前,住在这山庄中的一位皇帝,是在同样的晨光中死去的——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卯时初刻,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传出皇上驾崩的消息,和今日广场舞盛景酷似,同样划破黎明的宁静。

作为康熙、乾隆帝这样雄才大略者的反面,嘉庆、道光、咸丰帝祖孙三代皆是才智中平的守成之君;特别是咸丰帝奕詝,这位清代避暑山庄的最后一位“主人”和他“庸人遇上大时代”的故事,都记录在山庄特别是烟波致爽殿的“舞台”之上。

见证过风云变幻的普陀宗乘之庙 (视觉中国/图)

柔远能迩

康熙二十年(1681年)皇帝出巡塞外,选中“周环千余里,北峙兴安大岭,万灵萃集”的热河作为狩猎场所,建热河上营行宫,这里“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定在武烈河西岸狭长谷地上修建山庄,从此时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历时89年,在行宫基础上建成宫苑一体的皇家园林。

驻跸于此28次的康熙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赐名避暑山庄,与其相映照,第一个建成的景致为湖区芝径云堤北端如意洲上的“无暑清凉”,水碧天青的湖区景色也在此时基本构建。《还珠格格》中的漱芳斋,就是乾隆时期在如意洲北端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修建的烟雨楼——历史上,也是乾隆帝本人,将山庄的繁盛推向极致。

“城会玩”的乾隆帝驻跸山庄49次,在乾隆十年至五十七年(1745-1792年)大规模扩建。在这里,乾隆帝曾会见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前来祝寿的班禅六世。

“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乾隆帝曾这样说。这一避喧听政的“京外紫禁城”,地势西高东低、恰为中华版图缩影,120组大小建筑分布在宫殿区和由湖区、平原区、山区组成的苑景区内,“移天缩地在君怀”,最大特点即是“朴野”,“以人为之美入天然、以清幽之趣药浓丽”的格调,展现了康熙诗言“谷神不守还崇政,暂养回心山水庄”的半仙半民的生活情趣,恰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描金彩绘明显对照。

避暑山庄之烟雨楼 (视觉中国/图)

与一片青砖灰瓦的山庄建筑形成鲜明对照的,亦有体量巨大、规模宏伟的周围寺庙,远视鎏金闪光,巍峨壮观,近看红白相映,庄严秀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怀柔各部,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佑寺、普陀宗乘之庙等陆续建成,环绕避暑山庄,分八处由理藩院管理,称为“外八庙”,如今仅存七处。

外八庙让今人无需长途跋涉,即可领略中国各地著名建筑风采:普宁寺仿雅鲁藏布江畔的桑耶寺而建,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安远庙仿伊犁河北岸的固勒扎庙,普乐寺主殿仿北京天坛祈年殿,殊像寺仿五台山殊像寺,罗汉堂仿浙江海宁安国寺……外八庙,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建筑特色,如众星捧山庄之月,并与之浑然一体。

“热河乃长城外荒僻之地,天子何苦而居此塞裔荒僻之地乎?名为‘避暑’,而实为天子身自备边也。”乾隆朝访问此地的朝鲜学者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一针见血”。“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两大组建筑,表面反映了“万法归一”的宗教思想,实则蕴含“向心集中、宇内一统”的政治意味;只不过这“大一统”的局面,在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