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创新国际化办学可破就业“悖论”?

2010年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结兵曾对海宁的皮革产业进行调研,企业纷纷反映,“吸引一个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企业设有研发中心的上海或是杭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锋亮在分析了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后发现,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还是项目数,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留住)国际化人才不仅仅是浙江省的短板,也是整个中国的短板。”陈丽君表示,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国的优势大学中有50%的人想要深造,其中70%选择出国,就回流比而言,中国只居于全球100位。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23年1月29日,浙江海宁,某企业生产线上。(视觉中国/图)

2023年1月29日,浙江海宁,某企业生产线上。(视觉中国/图)

“明明企业很缺人,为什么高校毕业生还是找不到工作?”2023年10月30日,在浙江省海宁市举办的第三届“浙大东方论坛·海宁分论坛”(下称“论坛”)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提出一个关于就业的“悖论”。

在分析了领英中国(LinkedIn)上百万条全球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后,陈丽君发现,全球 QS排名前100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初次毕业后选择就业人数)接近80%。而在中国的头部高校,这一数字为接近50%。

陈丽君认为,出现“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链和教育链之间存在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产业链跟人才链脱节,造成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对县域经济而言,高端人才和企业的连接问题或许更为显著。在论坛举行地海宁,当地提出的一个解决思路是引进教育资源。早在2013年,海宁市政府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引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双方的合作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为主体,联动海宁全域的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如今,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招生已有七年。海宁市常务副市长王一鸣在论坛上提出,浙大与海宁的合作“渐入佳境”。“校地融合、科创融合、产业融合都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