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走入现实的复杂,测量法治的真实水位

“学法律不能变成知识的游戏。我觉得很多时候,学法律的人走到后面会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专业是很有专业门槛的东西,就会变成一个智力游戏。”赵宏说,“这实际上丧失了一个学法律的人首先应该有的共情力和责任感……我们写东西要告诉老百姓一些常识问题,它不是高高在上的。”

责任编辑:周建平

赵宏,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公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国家学、个人信息权的公法保护等 图/受访者提供

赵宏,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公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国家学、个人信息权的公法保护等 图/受访者提供

2023年冬天,北京的气温罕见地降至零下十几度,干冷萧索。年末的一个上午,我给学者赵宏带了一本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小说集,书里升腾着赤道南国的溽热鲜活。法学教授赵宏一直喜欢文学,她认为法学与文学的使命是一样的——“把光打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读完黎紫书的《流俗地》后,这位法学教授还时常想,到底是谁性侵了主人公银霞?

几年前,赵宏在同学、好友罗翔的建议下开始了普法专栏写作。后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因法学公开课在近几年成为明星学者,在其助推下,大众对刑法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赵宏则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行政法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德国公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国家学、个人信息权的公法保护等。

过去近20年,赵宏一直做着宪法与行政法,尤其是德国公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德国法有着严谨缜密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架构。对她而言,学习并研究法律,一度是为了追求纯粹的智识的完美。

在当下,时间以惊人的密度呈现着现实的复杂,互联网媒介让源源不断的社会事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江歌案,高铁掌掴案,穿和服拍照为何涉嫌寻衅滋事,写色情小说到底是什么自由……在热议的背后,公众时常面对两难的局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朴素法感、道德、正义与良善,与法律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讲解具体事件中的法律,让法律条文抵达普通人可感的生活,是赵宏如今在做的工作。对现在的她来说,法律并非“智力的游戏”,而是不断搭建并说出的共识。

2023年9月,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公开期间,赵宏多次参与讨论,始终凝视着行政法关注的核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这份凝视也贯穿了她在11月出版的新书《权力的边界》。

罗翔在序言中写道,“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是公法学者看待问题的基本视角。”对某些法治失序的乱象,赵宏在文章中展现了“正直的愤怒”,罗翔觉得这是西北成长经历赋予她的价值与情感的底色。而面对舆情复杂的重大热点案件时,她依然勇敢发出自己清醒的专业意见,罗翔认为,正是“这种看似孤独的意见捍卫了她所从事专业的学术尊严”。

有段时间,罗翔的状态并不好,自视已经看透学术界的“浮华不堪”,消极地拒绝一切学术写作和学术会议。是赵宏告诉他,“看得太重与看得太淡其实都是看不开的一种体现”,“愤世嫉俗很大程度上只是求而不得的自欺而已。”在这位“少有的理想主义者”的鼓励下,罗翔慢慢走出学术虚无的犬儒心态,开始认真地从事学术写作,而几乎每一篇学术文章的写作他都会首先听取赵宏的建议。

鸡蛋,还是高墙?这个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出的著名隐喻,也伴随着赵宏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文学家通过书写故事,让普通人的灵魂得以显影,她认为,法律人凭借严密的规范来划清公权力的界限,将其约束于法治框架内,从而“护住每个个体的尊严”。

法治的真实水位

南方人物周刊:写普法专栏前,你一直从事德国公法相关的研究与教学,但你说写法律评论之后,越来越“了解到法治的真实水位”,意识到“身为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变化?

赵宏:写专栏之前,我比较沉迷于抽象的东西。德国法的概念、逻辑体系都很严整,这让我觉得有意思,因为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