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谈谈儒家与古典自由主义

孔子不但承认致富的正当性,还给富人提出了精神追求和提升的路径,那就是富而好礼、为富而仁,让富人成为社会楷模,从而更加长久地保持其富贵。

责任编辑:陈斌

国内一些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拥趸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中,奥派与墨家、法家比较契合,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与奥派最接近的是儒家,墨家、法家都与之背道而驰。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自由主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拟谈一谈儒家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大量共同点。

原始儒家“忠君”

有人认为儒家在政治建设上毫无办法,其实儒家推崇的是小政府,认为政府应该管得少才好,自然不会下功夫去给政府提供各种手段来规制民众。《论语·卫灵公》载: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褒扬舜帝(无论是想象中的还是事实中的)的政府无为而治,不插手民间事务,放任民间共同体发展,舜帝作为君王,其最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恭己正南面”的巫术,来作为民众的宗教领袖,增加社会的凝聚力,减少民众之间的争斗。

“恭己正南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即“垂衣裳而天下治”,其说来自《周易·系辞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只要国君保持向南端坐、衣裳下垂、怀着祭祀的心态向上天求福,别的少管,国家自然会良好地运行。这样的国君其实是虚君,跟现代的英女王、日本天皇相似,只作为国家象征,履行宗教职能,不掌握具体权力,但威望足以凝聚人心,减少社会争斗,有君主制之利而无其弊。

由于国君是宗教首领、国家象征,所以当然不能被人推翻。要是有人谋朝篡位,大家心里不服,新王朝只能用暴力压服,那样就会进入帝国时代,百弊丛生了。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导致战国的普遍秦化就是明证,所以原始儒家(先儒)要强调忠君,但这只是为了维护政治秩序,孔子、孟子并无意为国君提供任何具体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