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男为什么想学荷兰语

“我特别想写17世纪的炮声与荷兰绘画的关系,因为17世纪下半叶荷兰有三次大海战。荷兰是靠海的小国,肯定到处都能听到炮声,所以说荷兰这些恬静的风景画和静物都是在炮声当中画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尹吉男

朝鲜族,辽宁丹东人。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人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知识生成的图像史》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首席专家、主编。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一知半解、叶公好龙的人最好不要碰到尹吉男,就连那些怀着真功夫的,在他面前都禁不住犯怵。

1月初,他与大学教授毛尖对谈,聊《繁花》作者金宇澄的画。毛尖平日写起影评来毫不手软,那天刚一开场,她明显放慢了以往的沪式语速,声明道,“这场我本来可以多说,但因为尹老师在,导致我很怯场。他什么都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们中文系的在他面前连鲁迅都不敢谈。”

网络上反复被冠以“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肖全,当年去拍尹吉男,花了两年时间做心理建设。好几次在央美校园遇上尹吉男,都没能鼓起勇气打招呼,只是默默打量,记住了“这是一个对抗性极强的身躯,让你感到他在用他的背,对你进行‘读解’”。

肖全拍他的时候是在1990年代,地点在央美为时任副教授的尹吉男分配的三房一厅,其中最大的一间被他装修成了既日本又朝鲜的书房样式,地上和墙面的架子上堆满了书。

1978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IC photo/图)

如今他早已将书房搬至爱慕公司的总部大厦,董事长给他的房间放了近二十个书架,堆放着连国家图书馆都找不着的1911年-1994年的整套《罗马学研究》、1880年创刊的一整套《希腊学研究》等在内的四万多册书籍。这位以研究美术史著称的学者读得驳杂,韩江2022年在国内出版的小说《白》,旁边摞着《宋元戏曲史》。

2001年他去大英博物馆参加“顾恺之《女史箴图》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邀请他到家里做客,说要把自己写过的所有的书都送他。两人喝着红酒,吃着烧烤,相谈正欢,柯律格突然问尹吉男,“我应该是对后现代理论非常非常熟悉,但你的东西不是从后现代来的,你是从哪儿来的?”尹吉男微笑着对他说,“我不告诉你。”

要弄清尹吉男的来历并不容易。他对历史产生兴趣首先是因为早年在朝鲜金日成大学学历史的母亲,初中时期又接连在丹东群众艺术馆遇见两位虚弱的才子,一位是患肺炎的中学语文老师,另一位是有精神病的博闻强记的辽大中文系才子。两人都因身体原因被派至群艺馆看管图书,尹吉男去那儿看书,与他们交流对古诗的心得,听他们讲古典文学,讲陆游、王维、李白、杜甫、三曹,“十分解渴”。

等他中学开始动笔写古诗和现代诗后,父亲说,“你应该找一个真正的诗人来交流”,随后带他认识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