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风痕,纸墨斑斓:读锺译新版《鲁拜集》

从锺锦对押韵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他的宏大愿景——他站在旧体诗词通往新诗的桥上,怅望着这个世纪疑难的两头,试图弥合一个怎样巨大的诗学鸿沟。

责任编辑:刘小磊

《鲁拜集之美》,锦译解,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4

《鲁拜集》虽然是一本极薄的小册子,但在英国诗歌史上却有着深广的影响。它的原作者是11世纪后半叶古代波斯塞尔柱王朝诗人奥马尔·海亚姆。他平生写过好多这种叫作“鲁拜”的四行诗,被英国诗人爱德华·菲兹杰拉德翻译成英文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本翻译成英文的诗集出版于1859年,跟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是同一年。按照它最流行的1879年第四版,它只包含一百零一首“鲁拜”,总共不过四百多行。这对于盛产长诗、动辄千行的英国诗坛来说,不能算是一部很起眼的作品。从格律上说,它这种四行诗在译成英文时,其韵式虽然有点新奇,但是所有诗行都采用了传统英诗的抑扬格五音步,没有太明显的突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涌现过许多杰出的诗人,这部诗集在初版时没有激起多少波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本小册子就声望日增,到了二十世纪,这区区四百多行诗,就稳稳地占据了各种英诗选集,其中的原因是值得玩味的。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长达六十年)正处于她执政的鼎盛阶段,英国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构成诗歌生产与消费主体的中产阶级已经形成。整个社会既充满了科学自信,又弥漫着信仰危机,各种思潮和理论发生激烈的冲突,数百年积累起来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开始瓦解。英国作家约翰·凯里在《诗歌小史》中指出:“地质学家们发现,地球比《圣经》上说的还要古老几百万年,大陆板块始终在漂移;不仅是人类,而且人类存在的所有遗迹,都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毁灭。许多人认为,他们的基督教信仰在这些知识面前都无法继续存在。”那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由此引发人们思想深处的不安——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英国诗人爱德华·菲兹杰拉德。

《鲁拜集》这样一部从古代波斯文翻译过来的英文诗集,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当遥远,它与其他东方文化作品一样,自带一份神秘色彩,对当时的英国人乃至欧洲人都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他们相信东方文化有一种超自然能力,可以缓解他们的社会焦虑。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