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杏菊

临终住院期间,外婆在住院部高楼层的内科病房,她的孙媳在同一栋楼低楼层的产科待产。一头是奄奄一息的老人,另一头是即将出世的曾孙,原来生死可以如此相近,就像是一个轮回。

责任编辑:汪韬

2023年12月,浙江舟山,近千艘渔船陆续回港并停靠在沈家门渔港。视觉中国/图

1938年,一个叫王杏菊的女孩出生于浙江舟山的一座岛屿上。她是渔民的女儿,长大后,她的丈夫和儿子也是渔民。

“一担鱼只能换一担米”的匮乏年代,数万名渔民以不畏海浪的勇敢,叫响了舟山渔场的名号。我们靠海吃海,但不喜“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形容,地名和街名总是偏爱用“安澜”“定海”“宁波”这样的吉祥话。

外地人很难将这些名字和渔民朴素的愿望联系在一起。舟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香火鼎盛的普陀山,有一次我碰巧被寺庙师父叫住,帮忙抄写祈福的香条。有很多条子一看就是渔民写的,祈福的地址就是一行渔船的代号。一个代号,寄托一整船人的平安,还有这些家庭的幸福。

外婆也信佛,家里有专门的房间供奉香火,祈求菩萨保佑。2023年11月28日的上午,一辈子都在祈福的外婆,永远离开了我们。客厅里的播放器传来昼夜不停的诵经声,好像外婆也在吟唱。

儿子和孙子

在外婆的大事年表里,2003年是重要的拐点。

农历二月十九日,一个坏消息传到家中,外婆的儿子,我的舅舅,在海上“没了”。那一年,外婆65岁,她辛苦养育的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全部都成家立业,整个家族红红火火,和那个时代一起滚滚前进。

“没了”,就是整个人在海上消失了。作为渔嫂的外婆再了解不过,但怎么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