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谈谈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

徐中舒先生在考证殷代大车源自北狄的那篇文章中总结,华夏祖先能取得高度繁荣的文明,恰恰是能够迅速地汲取“他人之长”并迅速融汇为己有,且能“发扬而光大之”的结果。

责任编辑:陈斌

《论语·卫灵公》中,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孔门的高足颜渊向孔子请教“为邦”之道,孔子极为欣赏颜渊,因此给出的答案,也具有很高远的理想。“为邦”一词,也见于九店楚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第50、111页),意思便是治国之道。

孔子认为,最佳的治国之道,需要整合夏商周三代的优势,将历法、器用、礼乐结合得恰到好处。

夏历及曾参之参怎么念

首先,历法上需要用夏代的夏正历法,这一历法的特点,是岁首建寅。殷历法是岁首建丑,周历法为岁首建子。孔子高度推崇夏正之历,因此孔门弟子曾皙在给儿子取名时,就接受了这一观点,将夏正历法中特别受尊崇的“参宿”,作为儿子曾参之名。

曾子名参,关于曾参名字的读法,历来有分歧。清代学者一般认为应读为cān,如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中就认为,参读为骖,理由是曾参字子舆,与驾马拉车有关。现代学者如吕友仁也主张读cān(吕友仁:《曾参之“参”当读cān》,载《古汉语研究》1998年2期)。甲骨、金文等古文字中的“参”本来就是表示星宿的原初含义,“三”是其声符,今音参(shēn)古音在生母侵部,三在心母侵部,齿音同韵,星部分是其意义,骖则为后起字,曾参之名应该读为shēn。

对夏正历法而言,参宿是春耕季节的标志。曾参的父亲曾皙为孔门早期弟子,跟随孔子学习多年。据《先进》篇“侍坐”章的描述,曾皙的精神趣味,带有对“天地万物上下”的浓厚旨趣(朱熹注)。基于孔子对夏正历法的高度推崇,而曾皙也对天道历法具有兴趣。因此,他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星宿“参”,正是符合了早期儒家对夏正历法的尊崇。

从考古资料来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