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学名著阅读课:应当允许学生为胡屠户辩解

当前标准化考试催生的这种几近嚼饭喂人的总结式名著学习,对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显然是有害无利的,与整本书阅读的初衷简直南辕北辙,更不能发挥继承文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温翠玲

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讨论到名著阅读的备考,谈的不外是重点人物、主要情节的清单梳理,我已经不太能坐得住了。其中一位推荐某短视频博主的节目,在午休前给学生播放,几分钟即可掌握重点。更有老师痛心疾首地说:他的一位学生,竟然认为《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也是值得被同情的,不应该总是受到读者的批判。我顿时来了精神,心有所动,因为我初中的时候也曾这样想过。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站在胡屠户的角度想一想:首先胡屠户只是个小买卖人,经济上并不富裕,他难以很轻松地拿出一笔钱借给范进去省城应考;再则,范进的学问确实不行,甚至不知道苏轼是谁;而且考运很差,考了几十年才意外地中了秀才,很难让胡屠户相信他会考中举人,这笔钱很大概率是有去无回的,还是不借比较稳妥。如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