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争议】儒家文化害了卢武铉?

儒家文化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

责任编辑:史哲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谢罪于国民,举世皆惊。他的死仅仅是逃避舆论的审判,还是为了挽回丧失的政治贞操?通过他的遗书,很多人抓住了一个暗码——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

正方:

儒家文化强调“德治”。卢武铉被称为“十分卢武铉”,其中就包括他对道德感的坚持。在威权主义国家里,舆论、制度、法律都可以为权势让路,腐败是普遍规律。更何况,他涉及的数额并不大,结果如何尚未可知。但他却能做到重名节,轻生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后勇,舍生取义。卢武铉之死,足以令韩国政坛重新反思体制缺陷。

(新京报、赵燕都市报、新浪)

反方:

虽然他死得壮烈,但他的人生却是一场悲剧。悲剧的诱因,正是儒家文化。

官场充斥着各种“潜规则”。尤其是他这种没有任何背景打拼上来的农家子,身边总有数不尽的“关系”要打理。身处高位,贪腐机会到处都有,稍有不慎,就会陷进去。即使自己个人操守尚可,能抗拒腐蚀,可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呢?

卢武铉的下场,是儒家文化“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学的失败。(文广传媒、天涯社区)

儒教先天排斥现代民主?

反方:

倡导“以德治国”的儒家文化天然排斥“法治”,这是儒教国家普遍的特点。即使号称是依法治国,但法律往往采用双层标准。亚洲儒教国家追求民主,却往往受困于儒教的等级伦理,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

由于缺乏制度监督,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往往能迅速搅在一起。即使像卢武铉强调清廉的政治人物也无法逃脱。此外,儒家强调的道德,不在于律己,而在于示人。而过高的道德要求,又令人望而却步,导致言行不一的伪君子遍地皆是。卢武铉自杀,并非忏悔,所以它无益于解决困扰韩国的政商裙带关系,只为自己挽回所谓的清白。

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在西方,个人是作为社会中独立的公民存在——这是公民社会的基础。而在儒家文化中,国家是家庭的延伸,而个人从来不能脱离家族,这导致了裙带主义的盛行。(南方都市报、铁血社区)

正方: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里,可以看到民主的雏形:“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说儒家是现代民主的杀手,这是极为荒谬的。

儒家文化尽管着眼于道德,但并没有阻碍民主化的进程,当一个国家拥有制度与道德双保障,腐败与黑恶势力将无立足之处。“三纲五常”只是一个处事之道,也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没有强制力,不能完成者大有人在。在全球化视野下,礼教早已不能“吃人”,反而让礼崩乐坏的现代社会找到方向。 (新华网、中国博客网)

点评者说:在此,干脆套用美国学者对该问题40年的思考成果:“儒学传统内有不少可资利用的东西,可以借以构建一个有活力、充满人情味、有条理的民主模式。这个民主模式一方面可以与传统的中国的社群主义意识相吻合,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建立在权利基础之上的自由主义的许多弊端”。不过,它对未来中国走向影响的相关性并非理所当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